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武汉分为三镇,分别是武昌、汉阳和汉口,三镇鼎立,被长江和汉江天然的区分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行政的角度而言,武汉市辖区13个,有主城区7个,远城区6个。

7个主城区分别是: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汉阳区

6个远城区分别是:江夏区、蔡甸区、汉南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

从主城区的划分来看,武昌和汉口分别有3个区入选,汉阳只有1个区,从远城区来看,汉口也有3个区入选,武昌只有1个区。

这样行政划分的逻辑到底是怎么样的,为何要这么界定主城区和远城区?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武汉的这些远城区都是后来逐步被划入到武汉的地界和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夏区:在1975年正式归武汉市辖,当时的名称叫武昌县,1995年3月,撤销武昌县,改为江夏区

蔡甸区:1959年划属武汉市,1960年附属孝感专区,1975年被划分武汉四大郊区之一,1992年9月撤销汉阳县,成立蔡甸区

东西湖区:1958年东西湖就归属武汉市管辖,1961年撤区、局建武汉市国营东西湖农场、后来1973年恢复区,重归区、局合一体制。

黄陂区:1949年后,黄陂县属于孝感专区,1983年10月划归武汉管辖,1998年撤县为区

新洲区:1983年划归武汉管辖,1998年9月撤县为区。

从这些历史来看,武汉的远城区在历史上,都是武汉从周边逐步兼并土地的过程,从主城区的行政区与远城区的行政区来看,对于武汉属于亲儿子和干儿子的区别,武汉自然更偏爱亲儿子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城区和远城区的区别主要有哪些?武汉市对这些区域进行等级划分,除了资源分配的差距以外,还意味着什么呢?

最直观的是,教育的规则完全是不同的。

主城区户口的教育是互通的,虽然也是划片入学,但是中考的时候可以跨区报考中心城区所有的高中,普高线也是一致的。

但是,远城区只能报考本区的高中,每个区的普高线不一致,郊区的普高线普遍比中心城区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政策的背后,是精英级别的教育资源高度往中心城区集中,由于中心城区的分数线更高,学生的成绩普遍更高一些,更能带来一些高分的价值光环,让老师的身价上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中心城区的小孩,家庭普遍要比远城区更好一些,竞争更激烈一些,促使武汉的交易资源更向中心城区倾斜。

当然,远城区成为中高考的文理状元,以及中考后的分数,有一部分远城区的学生,成绩的最高分比中心城区高,但是从整体的普遍性而言,还是中心城区更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的社保体系,中心城区与远城区是没有互通的,中心城区企业缴纳的社保金额,比远城区的社保金额要更高,说明中心城区的企业,比远城区的企业,承载的社会责任更大。

与之对应的是,中心城区比远城区的最低工资要高,这些政策,促使优质企业更愿意入驻中心城区,因为中心城区的人才更多,流通性大的企业,在中心城区更好招人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心城区享受到出行资源、医疗资源、商业资源、公园资源、娱乐设施资源,都远远比远城区要好很多。

从老人的角度而言,中心城区的退休金、低保、贫困救济、丧葬费体恤金和补助金,也比远城区要好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政级别的划分背后,是资源供给的分配比例,更重要的是商业化和城市化的附加值,在中心城区能享受到城市红利,但是在远城区不一定能享受到,行政区划分的本质,是将中心城区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以及城市界面,推到顶配,成为这座城市的标杆和象征,可以说举全省之力发展武汉,武汉举全市之力发展中心城区,这样资源的高度叠加分配,造成了中心城区基建的密度,土地价值的疯狂飙升,带来土地财政的直线上升。

但是,这样的行政划分有一定的漏洞所在,比如江夏靠近光谷的区域,比如藏龙岛的发展,远远由于青山区武钢以东的大片面积区域,藏龙岛比青山区武钢以东的区域,更适合化为行政区。

比如汉口的常青公园区域,以及金银湖的区域,发展明显比硚口和古田的部分区域发展得更好,但是行政区域的限制,导致行政区域的错位,再比如,文化大道的江夏区域,发展明显好于洪山区的青菱新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某些远城区的某些片区发展速度已经超过某些发展不佳的主城区,而这样的错位,导致行政划分的滞后性,背后是城市化背后的新武汉人,面临政策的阵痛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省需要武汉成为标杆,武汉需要中心城区成为榜样,这样的形象和面子,武汉肯定是需要的,但是更多的是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远城区,作为武汉的一份子,基本都在武汉做贡献,我们不要区别对待,特别是那些在武汉远城区上车的新武汉人,让他们感受到武汉的温暖,远比冰冷的行政规则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