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湛之术治病,以仁爱之心救人。”这是身为医者赵瑞银的座右铭。赵瑞银是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河南省传染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他擅长胃肠外科和乳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腹腔镜微创胃癌、结直肠癌手术治疗方面颇有建树,他率先在省内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达到国际标准。他是一个集医、教、研为一体的新时代医生的典范,不避辛劳,一心赴救,甘于奉献,用妙手丹心播洒人间大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患者说:“他的技术高医德好,找到他我们才放心!。”

1995年赵瑞银从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医生,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赵瑞银就把“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的医术远近闻名,各地患者云集而来,找他的病人总是络绎不绝。然而在他的心中,“关爱”永远是他为病人开具的第一张处方。诊疗时,他从不多喝水,为的是避免如厕耽搁时间,让患者久等。遇到有远道而来的病人找他加号,他也从不拒绝。学生常常提醒他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他总是笑着说:“我没事!让患者大老远再跑一趟,我心里不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名年近六旬的王先生以“大便带血伴进行性排便困难四个月”为主诉,来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寻求诊治。据患者本人介绍,四个月前,他发现自己大便带血,一个月后出现了排便困难,进行性加重,便先后前往省内多家三甲医院就诊,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HPV感染合并直肠腺癌。当被几家医院均告知无法切除病灶、只能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后,患者本人及家属未能接受,于是便“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了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寻求诊治。

赵瑞银团队开展的超低位直肠癌及肛管癌手术,博采目前学界最先进的腹腔镜超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及经肛门ISR之所长,尤其是针对无法经腹部完成肿瘤离断的超低位直肠癌及盆腔狭窄患者,赵瑞银团队开展了不借助吻合器的直肠拖出式离断+结肠下拉肛门吻合术。

此时,王先生已经被疾病折磨得体重不到80斤,皮包骨头,精神萎靡。赵瑞银为他做了检查后,发现他左下腹部造瘘口排气、排便不通畅,而且造瘘口下方的皮肤有破溃口,挤压时有脓性分泌物。见此,赵瑞银为王先生进行了禁食、腹腔引流管冲洗治疗。经过治疗,王先生腹腔冲洗出来的脓性液体逐渐减少,4天后开始进流质食物,而且没有感觉不舒服。

赵瑞银从收治这位病人开始,他心里清楚,对于这种疑难复杂的病情,必须争分夺秒,尽快制定方案,实施手术治疗。他以非凡的智慧,带领团队,发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优势,给予了患者最佳的治疗,硬是把王先生从死亡线边缘拉了回来。两周后,王先生康复愈出院,半年后将乙状结肠造瘘还纳,现在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患者家属感激地说:“要不是赵大夫妙手回春,老爷子的命早就没了。您真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7岁的刘先生经常上腹胀痛,并伴有间断黑便,就来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看病。经胃镜检查确诊他HPV感染合并有胃癌,需要手术治疗。因为王大爷便血,因此术前除常规检查外又加做了肠镜,结果发现刘先生的直肠有肿物,于是刘先生又做了PET-CT,评估结果显示,刘先生左肺上叶也发现肿物,考虑恶性的可能性很大。同时,刘先生罹患多年的肾多房囊性肿瘤,考虑也存在恶性潜能。

赵瑞银与其他几位专家组成了治疗团队,联系了包括感染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诸多学科进行了联合会诊,诊断刘先生患有胃癌、直肠癌、肺癌、肾恶性潜能肿瘤的四原发癌,这在医学上是极为罕见的。由于刘先生的各部位癌都是原发性的而不是转移而来,手术切除应该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但刘先生年事已高,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多种内科疾病,不宜进行开放手术。于是赵瑞银团队制定了一期进行完全腹腔镜下胃癌、直肠癌根治手术,二期进行肺癌手术,观察肾恶性潜能肿瘤的治疗方案。

在主任冯秀岭的带领下,赵瑞银的手术团队,从上午做到下午经过数个小时的奋战,进行了完全腹腔镜下的远端胃癌根治、胃十二指肠改良三角吻合、直肠癌根治、乙状结肠低位直肠吻合术,完整切除病灶后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手术非常成功,不仅完整地切除了两处肿瘤并进行了标准的淋巴结清扫,而且做到了微创,出血量不足100ml。刘先生术后10天后就出院回家了。

每当患者家属向赵瑞银表达感谢时,他都会平静地说:“救死扶伤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天职。”为了这份崇高的天职,他追求与奋斗了几十年,用实际行动忘我地恪守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从医理想。“医者仁心,患者安心”,是患者及家属对他的一致评价。

学生说:“他不仅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如何做人!”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拥有一支优秀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队伍,历来重视人才培养。主任冯秀岭的带领下继承了医院的光荣传统,并把老一辈优秀医务工作者的真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做好传帮带,让严谨的治学和朴素的医德得以传承和弘扬,赵瑞银像当年上大学时对待自己带教的下级医师,耐心细致地教学生。为了让他们准确地掌握要领,他手把手一遍遍地教,直到熟能生巧。看到学生有所进步时,他会及时地给予表扬;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纠正。

成成(化名)是赵瑞银带的医学院校实习生。刚来时,赵瑞银问他:医学这么难,为什么学医呢?成成说:听说学医好就业!至于学医的意义、职业规划和人生追求,成成却没有想过。理想是人生的太阳,没有被理想的光辉照亮的人生,是缺少激情的,是晦涩的,也是无彩可出的。

经过接触,赵瑞银发现,这个学生聪明伶俐,本质也不坏,就是过于懒散,迟到早退的现象时常发生。为了走进他的内心,赵瑞银经常找他谈心。谈人生,谈理想,让他明白,做一个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术业有专攻,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一段时间以后,成成变了,不仅不再迟到早退,还经常主动和老师探讨学业与工作中的问题,整个人的状态也变得积极、阳光和富有朝气了。

王翰也是一名医学院校的见习生。一提到自己的带教老师赵瑞银,他的语气中满是骄傲和崇拜:“每天早晚查房,老师都非常有耐心。跟患者或患者家属交谈时,可以精细到患者每天吃了多少饭,喝了多少水,因为这关系到患者后期的恢复。最让人感动的是,师父说话时的口吻,就像跟自己的长辈或兄弟姐妹一样,那么亲切和善。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我不仅学到了医学知识,也学会了怎么做一个好医生的基本素养。”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一个医生队伍就像一个微型的学校,它的风气是会一届又一届传下去的。赵瑞银的医学造诣、道德修养和个人魅力,成了他的学生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大家都说,做了赵老师的学生,不但在业务水平上有大的飞跃,而且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有大的收获。

他自己说:“矢志从医终不悔,为‘医’消得人憔悴!”

“我就是爱做医生,一辈子都做不够。”这是赵瑞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心里流淌出来的真诚。

1973年10月,赵瑞银出生于开封杞县农村。农村最大的贫困来自于重大疾病的影响。一个农村家庭,如果有一个劳动力罹患重大疾病,那这个家庭基本上就属于贫困线以下,甚至会造成持久的贫困。作为家庭条件很差的赵瑞银深知如果自己学医的话,就可以从医学层面提高家人的健康意识,确保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出现大病、重病,这对于减轻家庭医疗卫生方面的负担是十分重要的。

除了在学校努力学习外,每天回到家里做完家务后,他不是在灯下看书,就是伏案学习。他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在学校也是属一属二的。由于家庭身体不好,在上小学五年级时,他就确立了自己的志向──做一个治病救人的好医生。199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时,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职。

进医院后,赵瑞银把工作岗位当作为患者服务的大舞台,作为传染病医院的医生,这里虽然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但是他甘愿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他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希波克拉底誓言”,学习着“白求恩精神”,把医务工作这一“良心活儿”,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时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患者为挂上你的号,天还没亮就来排队,非常不容易。无论谁找你,都是把命交给了你,因而我们一定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把患者当作家人一样对待。”

他是这样教育学生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天早上七点多钟,他俊逸干练的身影就会出现在病房里。下班前,他也一定要对病房进行一次查巡,才放心地离开。只要不上手术台为病人做手术,他总是呆在病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指导患者注意事项,对等待手术的病人进行心理安慰。他很少歇班,根本没有公休日和节假日的概念。

下班后的时间,依然是他的工作时间。夜深人静,他不是回看当天的手术录像,进行总结和思考,就是阅读国内外最新的论文和文献。有时,一天几台手术下来,回到家已是深夜,他也要依然故我地“复盘”当天的手术,翻阅一下文献,才能安然入睡。当他发现有学习价值的文献时,会及时推送到他和学生的微信群里。群里经常会有惊呼:“老师,您又是12点多推送文献!您工作又忙又累,别睡太晚啊!”

尽管又忙又累,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赵瑞银先后到郑州大学一附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工作之余赵瑞银还经常投身公益活动,先后到基层义诊和会诊,把爱与阳光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以来,赵瑞银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了他所热爱的工作上。除了医术精湛,他也是科研能手,主持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普通外科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发表了十多篇SCI文章,同时也是多家中英文期刊杂志的编委或通讯编委。他在腹腔镜微创治疗HPV感染合并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肿瘤等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