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光洒在济宁这片土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眼帘。这里,不仅山清水秀、美丽如画,还是鸟儿们的乐园。你能想到吗?青头潜鸭、震旦雅雀、水雉……这些绝迹多年的鸟儿精灵们近几年纷纷回归济宁,安家落户。它们在镜头前欢快地翩翩起舞,仿佛在讲述着济宁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湿地环境保护的美好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另一处珍珠养殖厂房里,工人们正忙碌着照料珍珠。曾经荒芜的煤炭塌陷地已经摇身一变,变成了生态湿地,更是孕育出了“产业高地”。伴随着一颗颗圆润的珍珠从养殖池中孕育而出,仿佛在诠释着蜕变的过程。在这里,每年都有5000公斤的珍珠产出,销售收入更是高达3300万元。这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正是济宁湿地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生动写照,闪耀着生态与经济共融共生的光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湿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代表一个城市对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而济宁2022年摘下了湿地保护全球最高荣誉,成功入选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为国际25个、全国7个之一、山东唯一城市。煤炭大市如今成了国际湿地城市,采煤塌陷区如何蜕变成国家湿地公园?曾经的“酱油湖”如何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生态洼地又是如何“变身”产业高地?……10月24日,“大美湿地·润泽齐鲁”网络主题活动记者团来到济宁,解开这座国际湿地城市背后的“发展密码”。

探索“污水处理厂+湿地”模式

低成本守护一泓清水

在济宁,太白湖区紧邻南四湖最北端,空气清新、水清河畅、鸟语花香,是市民休息度假的好地方。而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它还承担着净化城市生活用水的功能,是城区老运河水流入南四湖的一道生态屏障。污水经过这里净化后,达到地表水三类水质后排至南四湖。

而南四湖是济宁辖区34条河流最终汇聚地,承担着南水北调的输水任务,对水质要求极为严苛。“即便济宁区域内所有污水处理厂的排水都达到一级A中水标准,对南四湖来说仍然是‘污染源’,远远达不到调水水质要求。”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污水分公司技术负责人赵莎介绍,“如果我们污水处理厂实现地表三类水的标准,一次性投入大概16.5个亿,这个很难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低成本守护一泓清水?如何确保流入南四湖的水质都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对此,济宁市创新模式,探索适合北方河湖综合治理新路径,推行“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治污模式,将塌陷地、河滩地等低效用地打造成为44座污水处理厂的配套人工湿地,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土壤逐级过滤和吸收污染物,达到深度净水的目的。

如今,在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的双重加持下,每天有近7.5万吨的污水在这里变为地表三类水,不仅改善了太白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更为南四湖生态补水注入了新的动力。

“湿地采用了复合潜流湿地+水平潜流+表面流+稳定塘处理工艺,是人工湿地技术最先进、工艺最复杂湿地技术,处理过的水清澈见底,没有任何异味。”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北湖度假区分局总工程师王宏春告诉记者,废水从湿地表面流过,绝大部分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是依靠植物生长在水下部分的根、茎和杆上的生物膜来完成的,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优点。

目前,太白湖湿地总占地面积约3823.5亩,在原有野生水生植物基础上,新栽植荷花、芦苇、香蒲、鸢尾等30余种水生植物,共500余万株。太白湖及其周边浅水湿地吸引了大量鸟类栖息,其中不乏东方白鹳、大天鹅、震旦鸦雀,水雉等珍贵鸟类,已经记录到约200种。同时,湿地内还实施了连通渠景观绿化工程,在退耕还湿工程的基础上适当配置景观植物和园林建筑,已经形成了集水质净化、生态保护、游览观光于一体的湿地公园。

——城乡与湿地交融共生

绘就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城南太白湖湿地,城中人民公园湿地、南池公园湿地,城东高新区廖河湿地,城北任城翠湖湿地,城西嘉祥吉祥湖湿地……在济宁,随处可见的湿地公园已融入百姓生活,成了市民家门口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正在绘就一幅“城映水中、水绕城走、河湖掩映”的城市与湿地交融共生的生态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介绍,目前济宁市湿地面积达到260万亩,湿地率15.47%,建有国际重要湿地一处,国家级、省级湿地公园24处。不仅如此,2018年以来,济宁共创建湿地乡镇32个、湿地村居56个、小微湿地124处,重点打造了10处精品小微湿地。

“2018年以来,济宁坚持‘县乡主推’,将湿地保护任务目标纳入县级政府评价内容,湿地保护率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济宁全域推进湿地生态高效建设。目前济宁围绕“家门口的湿地”,在市、县(市、区)城区开展河流湿地、人工湖湿地等保护修复和水体治理,建设一批具有湿地景观特色的城市湿地(湖泊)公园,城市湿地面积达79.4万亩。

济宁注重“小微湿地”生态营造。利用镇村驻地及周边河道、沟渠、坑塘等重点区域,通过实施清淤疏浚、驳岸修复、水系连通等措施,建成具有农村特色的120亩以下的河流、坑塘、植物园等小微湿地39.7万亩。推动创建湿地乡镇32个、湿地村居56个、小微湿地124处,打造出精品小微湿地10处。

此外,聚焦塌陷区湿地,济宁组建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探索形成划方整平、挖深垫浅、生态治理、产业利用、充填平整、预测治理等6种治理模式,对常年积水重度煤炭塌陷新生湿地,进行围湿造岸、植树种草,累计治理采煤塌陷地53.66万亩,形成湿地面积3.5万亩。邹城市探索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治理+”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效路径,推动邹城市太平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家级试点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