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医生才是患者眼中的好医生?

悬壶济世或是妙手回春?

在郑州市骨科医院宜居健康城正骨科副主任医师朱小广的眼中,一名好医生首先要听得懂患者的心里话,还要处处为患者着想,只有这样,医学才会更有意义,医生也才会成为患者生命的希望之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精进:绝不能辜负患者

2011年,朱小广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国家级重点学科苏州大学骨外科学专业,师从于我国著名骨科专家丁亮华教授,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就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在国内核心杂志发表论文4篇。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朱小广穿上了白大褂成为了一名骨科医生。

工作伊始,郑州市骨科医院创始人、老院长郭春园的故事让他很受鼓舞,郭院长是"平乐郭氏正骨"的第五代传人,撰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骨科专著《平乐郭氏正骨法》及展示郭氏医术的《世医正骨从新》。他坚守着"生命无价,病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由于左手食指因长期遭受X光射线侵蚀而开始溃烂,伤口长期流血化脓,直至手指查出了鳞状上皮癌,他才不得不截去了左手半截食指。术后他又坚持像以往那样门诊、查房,直到癌症晚期,他还坚持为病人看病。听完郭院长的事迹,他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像郭春园院长那样优秀的骨科医生,一生只为患者看病,一生又淡泊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医以来,朱小广不管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住院医师还是到现在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副主任医师,他一直坚守着这个信念。他常说只有听得懂患者的心里话,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令他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有一次,门诊遇到一个距骨感染的女孩,正值花季雨季,她是一名篮球运动员,因为骨折在当地医院手术后出现了感染,各种方法控制不住,在省内多家医院求治效果均不理想,小女孩和家人非常焦急,来到门诊时对他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但是通过门诊仔细的沟通交流后家属当即决定住院手术治疗,不再考虑去其他医院诊治。

距骨感染在全国任何一家医院都是疑难杂症,这个部位的感染难以控制,预后效果也很不理想,因此很多专家都不愿意接收这类病人。然而,经过与家属的沟通,患者和家属的信任给了他极大的鼓励。

于是他查找专业书籍,翻阅国内外文献,走访各专业专家,积极和上级医师积极探讨,最终确定了治疗方案,手术前他又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深入细致的术前谈话,患者和家属对他说:朱大夫,你就放心去治吧,治坏了我们也不埋怨你。

放下了思想包袱,手术进行得异常顺利,术后在他的悉心照料和康复指导下,小姑娘不但恢复了行走功能,甚至重返了篮球赛场,真是不可思议。

“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骨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对于一名医生而言,精进不仅仅是提升自己的唯一渠道,更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 朱小广不善言辞,但他却认一个死理,患者需要好医生,只有加强学习不断进步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骨科是一门涉及各学科的专业,朱小广便成为了少数“尝鲜”的医生。“我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进修学习,师从于国内著名的上肢骨科专家蒋协远教授和公茂琪教授,在进修期间想尽一切办法多学、多看、多琢磨,并在中华级杂志发表论文1篇。进修结束后又到灵宝市中医院进行帮扶工作,帮扶期间很珍惜这难得的时光,上班的时间都属于患者。参加会诊讨论,拟定手术方案,亲自登台指导,下班后利用休息时间学习,经过一年的进修学习和下乡实践,我的业务技术得到了提高”。曾经的翩翩少年,如今已经成为了正骨科专家。从无名之辈到行业翘楚,一路走来,“精进”成为了朱小广一路向前最好的诠释,也是他向每一位患者许下的郑重承诺。

守正:为患者竭尽全力

曾经,朱小广接诊过一名69岁的男性车祸患者,该患者骨盆骨折,病情危重。该术式十分复杂,手术风险较大,虽然面临着巨大压力,但朱小广和助手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手术台,经过紧张的手术,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术后康复十分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看着疲惫的朱小广,眼睛里流淌出来的是劫后重生的欣喜与幸福,虽然没有千言万语,但大家都能感受到他对朱小广医生的那份发自肺腑的感恩。

还有一位古稀之年的宋阿姨,她是报社的退休编辑,髋部骨折后被家人紧急送到了医院找到了朱小广,老人平时就怕疼,骨折后她想死的心都有,想吃又不敢吃,想睡又睡不好,加上她之前在新闻上看到的不良医生的报道,她对医生很抵触。

“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患者的刀口将超过20厘米,出血量更是可能达到800毫升以上。而通过微创手术,刀口仅为5厘米,出血量也只有20毫升。” 朱小广说,对于骨盆骨折的患者而言,创伤越小、出血量越少,术后的风险就越低,手术成功率就越高,他把这一切归功于病人的信任。他说,没有病人和家属的信任他难以取得今天的成就。

“对于多发伤、复合伤的患者而言,治疗方案需要反复推敲,手术难度之大、风险之高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我们医生就像一个木桶,我们不是要补齐短板,而是要将每一块木板都尽可能地拉长,只有这样,才能挽救更多的患者。” 朱小广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位古稀之年的宋阿姨,她是报社的退休编辑,髋部骨折后被家人紧急送到了医院找到了朱小广,老人平时就怕疼,骨折后她想死的心都有,想吃又不敢吃,想睡又睡不好,加上她之前在新闻上看到的不良医生的报道,她对医生很抵触。

“当时看着老人痛苦的表情,我特别心疼,回到值班室后,我就不断地琢磨,如何才能给老人实施手术,又能让她不痛苦,经过反复论证和讨论,最终我们决心对老人实施微创手术。” 朱小广说,微创手术可以迅速恢复患者的功能,符合国内最新的快速康复理念,这对手术技术要求很高。

为解除患者的疑虑,朱小广亲自陪伴老人去做检查,每次都是轻手轻脚,尽量让她不感觉到疼痛,经过跟老人聊天,尽力地开导她安慰她,检查完毕后又尽快给她安排了微创手术,术后第2天她恢复了行走功能,查房时她拉着朱小广的手说:朱大夫,你改变了我对医生的看法,这次住院才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你们的辛苦,你们的敬业负责。这位阿姨出院时手写了一封感谢信,亲自交到了时任科主任的手中,表达她的感激之情。

“我上学时接受的教育是医生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如今我已过不惑之年,我对为患者服务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觉得医生要为患者服务,更要理解患者、懂患者的真正需求。” 朱小广说,医生只有听懂患者的心里话,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是我们医生与患者建立信任、创造医学奇迹的基础,也是我们突破的动力,有的时候,我们在医学上迈出的一小步,对于患者而言可能就是影响一生的决定性一步。” 朱小广坦言,医生是一个需要“守正”的职业,只有守住一颗“善心”才能挽救生命于水火。

创新:坚守患者的希望

“守正”和“创新”这是朱小广职业生涯的两大标签。对患者的心永远是“正”的,而在医学之路上追求“新”则是朱小广的常态。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而在临床上,许多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又有基础病而选择保守治疗,往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看着骨折老年人的窘境,朱小广决心改变这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年人骨折之所以会耽误治疗主要是两方面原因,首先是观念问题,很多高龄老人骨折后,家属担心手术风险或后遗症而选择保守治疗,其次就是老人往往伴有基础病,这些疾病增大了手术难度,所以导致很多老人无法手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朱小广在为老人诊治骨科疾病时开展了针对性宣教工作,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进行耐心地宣教,让大家了解老年人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通过在临床的实践和探索,目前朱小广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科学化、持续高效的针对老年人骨折的多学科诊疗体系。当一名老年骨折患者入院后,他会对其进行初步诊断和排查,发现其基础病后会第一时间启动多学科诊疗机制,并积极联系相关科室专家跟进,在会诊的基础上,共同完成患者的治疗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次,一位老太太行走时摔伤胳膊肘出现了粉碎性骨折,按其粉碎程度需要进行人工肘关节置换,然而,这位老太太肘关节周围的皮肤条件不好,保守治疗势必出现关节僵硬,如果贸然做关节置换手术,花费高不说,术后一旦感染对老太太将是一场灾难。

围绕这个难题,朱小广翻阅大量书籍,并积极联系专家,最后他推翻了原来的关节置换方案,更改手术方式为内固定,结果患者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老人伤口没有感染,关节也没有僵硬,达到两全其美。

还有一名年轻的桡骨头骨折患者,找到朱小广说要住院手术,经过了解,朱小广得知患者在好几家医院检查都说得做手术,不做手术以后胳膊不会旋转了。朱小广拿起患者的X线片和CT片反复仔细地看了又看,回过头来跟患者详细认真地交谈了一番,患者幡然醒悟,配合他完成了石膏固定。

固定2周后拆除石膏固定慢慢锻炼肘关节,1个月后恢复如初,此时患者千恩万谢,直呼来找朱小广真是来对了,如果到别的医院稀里糊涂把手术做了,花钱自然不会少,关键还得受罪,一年后还得再取钢板,打个石膏就把骨折治好了,真是一个好大夫!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举不胜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手术多愧朱大夫的操心,最大限度地捡起来我的痛苦,极大降低了手术风险,让许多之前无法手术的患者获得了宝贵的手术机会。”在和朱小广同事们的努力下,许多患者因此受益,而在诸多老人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让朱小广最为印象深刻。

“这位老人髋部骨折,但由于身患基础病,当地医院不敢手术,所以只能保守治疗,但老人疼得实在受不了,所以慕名找到我,我接诊后,通过多学科会诊后,最终为老人制定了科学的手术方案,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朱小广说,手术成功后,老人可以下地行走,生活不但能自理,还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了质量,更有了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患者着想,而我之所以这样就是懂患者的心,知道患者的痛苦,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疾病面前,人往往很脆弱,医生必须融入到患者的心里,才能解除患者的病痛,这是我的目标,更是我不懈的追求。”朱小广表示。作为一位懂得患者的骨科医生,他将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闫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