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您资信良好,可在本行申请一笔30万元低息贷款,查利率请回复1,退订请回复T"……

你是否曾收到过这样的推销信息,内容通常采用"106"作为开头,以银行的名义发出。没有借款需求时,这条信息会被忽略,但若因有借款需求而回复,可能会被不法贷款中介"盯上",甚至有可能落入诈骗"陷阱"。

"我没有这家银行的储蓄卡,也没有办理信用卡业务,不知道为什么能收到这种贷款营销短信。"市民小李抱怨说,开始以为是银行工作人员就回复了,谁知接连几天都收到不同地方打来的推荐低息贷款的电话。另一位市民小辛也遇到类似的事情,出于好奇,小辛回了一条"106"开头的借贷短信。随后,贷款营销电话就没停过。

其实,"106"借贷短信发送主体往往不是银行,而是引流获客的贷款中介。后期业务办理中存在个人信息贩卖、违规包装、多重收费等乱象。以"106"开头的借贷短信,短信内容强调"随借随还"、授信额度高等,诱导消费者回复相应数字了解具体信息。业内人士透露,消费者回复了代表其仍在使用该手机号码或有潜在贷款需求。

这类短信往往以商业银行口吻来营销客户,起初很多机构也不主动明示办理主体,在后期业务办理过程中,部分第三方机构的营销行为存在明显的违法违规情况,例如违规包装、多重收费等。

同时,贷款中介群发短信离不开短信群发公司的服务。大范围群发短信,说明个人电话号码正通过各种方式被兜售出去。

有法律人士表示,电话号码贩卖者未经权利人许可售卖信息,不仅因售卖承担民事责任,还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同时,短信群发公司对短信内容没有进行审查,发布虚假的、夸大其词的短信内容误导消费者,或应承担虚假宣传的责任。

鱼龙混杂的"106"借贷短信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产业链条,需要多方合力加强规范,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同时,贷款中介良莠不齐,消费者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甄别,就有可能选择不正规的机构,后续财产安全、信用安全都会受到潜在威胁。有业内人士分析,此类短信虽然有可能是贷款中介的引流方式,但也不排除不法分子打着银行旗号宣传,在取得客户信任后实施诱导甚至诈骗。

点击短信进入链接,可能被不法商家套取个人信息,落入高利贷陷阱,甚至链接到钓鱼网站,获取消费者敏感信息,盗取消费者账户资金等;如果消费者回复"T"退订,则可能受到变本加厉的持续轰炸,原因在于会被标记为活跃用户;更有甚者,不法商家还会把电话号码再低价卖给其他同业公司,之后消费者就会收到各类骚扰信息和电话。

对于如何避免掉入借贷短信背后隐藏的陷阱,业内人士提醒:收到这种短信,消费者可以不理会,不回复,再次收到相关借贷短信的次数会有所减少,如有借贷需求,要到正规网点办理相应业务。

浦发银行大连分行负责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庄俊彦表示,消费者应当树立警惕意识,在接到各类以银行名义打来的电话后,不急于添加所谓客户经理的联系方式或是进行转账、透露个人身份信息等隐私操作。应在与官方渠道如官方热线、官方App等核实过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来源:浦发银行大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