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白菜园的科巷菜场里,多了一间“丁成菜档”,卖的是鸡蛋,仔细一看,每一枚都带上了动人的诗句。

西白菜园建筑里的艺术装置内,响起了菜贩的叫卖声,“没得甜蜜素,又甜又鲜”“新鲜哦,我每天来的新货”……

近日,当记者走进科巷一带,在菜场里遇见艺术,收获一次特殊的体验。南京网红打卡地科巷菜场,因了特殊的艺术项目,愈发引人注目。2023南京创意设计周期间,“设迹南京,发现城市创意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首批项目“从东白菜园到西白菜园——环科巷菜场艺术介入项目”,让人间烟火和阳春白雪在这里完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艺术“活化”百年地标,两个“白菜园”都成了展厅

位于东白菜园7—1号的科巷菜场是南京诸多菜场中独特的存在——一座位于市中心且在原址上存续至今的老字号菜场。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这里便就是小商贩自发形成的集市。走过近百年的发展,科巷菜场凝聚了大行宫片区的烟火气,记录了几代南京人生活、饮食习惯的变迁,聚集了地道的南京味,把新鲜食材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如今,科巷菜场更是全国知名的网红打卡地,天南海北的游客为着地道又丰富的南京美食,纷纷奔赴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科巷菜场一路之隔,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则静默于热闹嘈杂之中,隐匿在繁华的太平南路之旁。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是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风貌区,集中保存了18栋近现代建筑,是十余位近现代名人的居住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东白菜园到西白菜园——环科巷菜场艺术介入项目”邀请了生活在南京的9位艺术家丁成、高雷、韩旭、盛剑峰、王克震、赵慧儿、赵勤、朱赢椿、朱友舟。他们的年龄跨度从60后到90后,他们中有诗人、音乐人、艺术家、书法家、设计师……他们分别根据东西两个白菜园的历史和现状展开创作,力图实现“艺术介入社区,艺术服务公众”的理念。科巷菜场和西白菜园的建筑都成了他们的展厅。

“一东一西,这种彼此依存、耳不离腮的关系,正是艺术和生活之间关系的精妙比喻。”“从东白菜园到西白菜园——环科巷菜场艺术介入项目”策展人林书传说,“因此,我们在这个项目的策划中着力探索了生活日常与艺术这两者间的‘串联’‘并置’‘共生’‘共融’。”他表示,“期待通过艺术的介入,在东西两个白菜园现有环境、氛围、状态不被改造和破坏的背景下,‘活化’这个百年历史地标,用艺术设计催生出更多新可能。”

菜场里的食材和声音,都能成为艺术作品

肥肉和豆腐,都是菜场里常见的食材,在“从东白菜园到西白菜园——环科巷菜场艺术介入项目”里,成了艺术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著名设计师朱赢椿此次带来的《肥肉炖豆腐》,灵感来源于他此前推出的两本书。《肥肉》一书,仿佛一块带皮五花肉,看起来就很肥美;《豆腐》一书,洁白方正,捧在手里颤颤巍巍,甚至有豆腐应有的一种细腻触感。肥肉炖豆腐是中国人三餐四季的家常美味,同时也承载着很多人的浓浓乡愁、童年记忆和人生百味。《肥肉炖豆腐》展示了人们对食物、记忆与文化的多元体验,让人得以一窥中国人餐桌上家常便饭背后所隐藏的千丝万缕的文化纽带。“菜场中扑面而来的生活是我创作的灵感来源。”朱赢椿说,“我曾在书店吆喝过《肥肉》和《豆腐》,这次却反其道而行之,让它们回到菜场。生活要有荤有素,人生也要读得群书、逛得菜场,方才有滋有味。”

最普通的食材鸡蛋更是被艺术家丁成玩出了花。他带来的《丁成菜档》是一个集诗歌、装置、影像等于一体的交互型公共艺术项目。《丁成菜档》向社会公开招募资深鸡蛋商户和志愿者参与进来,严格按照艺术家的要求和理念进行日常的运营和管理。《丁成菜档》由科巷二楼的一处空菜档和西白菜园展厅里的一组艺术装置结合而成,两处地方通过视频直播互相连接,现场提供两种“鸡蛋”进行售卖,包括30枚一板的真鸡蛋和带有艺术家原创诗歌短句的“艺术鸡蛋”。在这里,“鸡蛋”成了连接艺术和生命个体、社会公众、生活日常的媒介。很多市民游客都对这些“鸡蛋”十分感兴趣。“非常有意思,真不愧是网红打卡地,买个菜还能被艺术熏陶一下。”市民王建超买了一枚“艺术鸡蛋”,立即拍了照片晒在社交平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话4.0》和《科巷“黑”话入门》两件作品都与菜场里的声音有关。艺术家盛剑峰的《对话4.0》,科巷菜场摊主们的日常话语中,各自节选出一句话制成若干声音发光字幕滚动屏,加以程序控制。艺术家韩旭的《科巷“黑”话入门》则以他在科巷菜场内收集的一些常用蔬菜、水产叫法为创作内容,通过儿童启蒙挂图的呈现形式,趣味展现了属于独特场域和语言体系下的“黑”话。对应着在西白菜园展厅,韩旭还将“黑化肥挥发会发灰”这个经典的绕口令以装置形式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一切艺术都能在菜场中找到生活的‘出处’,与城市共生、与日常共融。”此次活动特邀观察员、南京大学教授鲁安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