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网上还有关于中医的争论,这样的争论近几年尤甚,以至于还有人专门成立了“反中医协会”。如下图所示。

对于中医,的确有话想说,却不愿参与网上话题。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家祖上就是传统中医,明清两代都出过御医,享有“书医世家”的美誉。不仅如此,我家的慧稻堂,清中叶以前曾经是皖南、徽州一带最牛的“连锁”药房,歙县、黟县、芜湖、宣城、婺源、上饶、浮梁(景德镇)……都有分号。

写出下面文字目的,绝对不是想参与中医好坏、真伪的争论。因为我是学历史的不懂医,涉医的专业讨论无法加入,瞎胡说放空炮,我不情愿。

然而,本科却是学中文的,可以利用“中文学渣”的便利,在这里讲述三段往事。往事都发生在我们家族,分别是几百年前的、几十年前的、十几年前的。从这三件往事里,您能否听出点名堂,形成自己对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的完整认识,我也不知道,我也不敢猜。

故事一:四十九年前,爷爷偏方救了“香蕉人”;四十年前,爷爷推测了我寿命的大限四十九年前就是1974年,我是1967年出生的,1974年我7周岁8虚岁刚到上学的年龄,却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

故事一:四十九年前,爷爷偏方救了“香蕉人”;四十年前,爷爷推测了我寿命的大限四十九年前就是1974年,我是1967年出生的,1974年我7周岁8虚岁刚到上学的年龄,却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

1974年肝炎也是能死人的,经过医院抢救,小命算保住了,却落下一个毛病:浑身焦黄,眼白都是黄的,好像一个“香蕉人”。

别的孩子都欢欢喜喜上学了,我却因为“面目狰狞”太香蕉,只能失学在家,要多孤独有多孤独。

在皖南的爷爷知道了这个消息,千里迢迢寄来了两大包晾晒得干干的柳根。他在信中叮嘱家父,一包是分水翁,一包是青龙戢,一包泡水喝一包煮汤喝。泡水的必须冰冰凉,煮汤必须滚滚烫……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具体怎么服用,就不细说了。

一星期后,舌头烫起了泡,黄疸却明显消退。半个月后,嘴唇、舌头上都是燎泡,黄疸竟只剩下眼白中的一点点。香蕉人消失了,我也能上学了!

祖父的偏方很神奇,但是他不是医师或者医生,徽州地面有规矩,只有长门长子才能学医,从医生做起,历经医师最终成为大夫。其余的人只能作药师,爷爷勉强算药师。

我们家族有点“坏了规矩”,各门的长子们都只能一心一意考功名,除了八股啥也不能学。长门次子才能在学八股的同时学医术,一面考功名一面作医生。

所以,“书医世家”家道还没衰败的时候,进士居然中了六个。他们六人的名字,现在还刻在北京国子监的五块石碑上。

虽然“书医世家”日渐势微,但爷爷童年、少年时身边还有一些“高手”,从小受传统中医教育的爷爷,最神奇的是能判断人的生死和隐疾,这里说三个例子:

先一个例子是大姐,大姐是二伯家的独女。大姐还是婴儿时,爷爷就断定她不能生育。当时这话谁也不信的,可是,大姐还真就是一生没能生育。大姐不孕的原因用西医的说法是“输卵管天生畸形,拾卵功能丧失”。

需要注意,爷爷断言时,大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且爷爷没有任何设备,比如X光机、B超……这些玩意,爷爷一定都没听说过。

后一个例子是大哥。大哥是大伯家的长子,对于爷爷来说,大哥是正牌不掺假的“长子长孙”。爷爷从小就对大哥关爱有加,格外娇惯。不仅是大姐、二哥等一众兄弟姐妹不满,连奶奶也颇有微词。爷爷却说:“端午命苦,活不过六十”。

大哥是1950年端午节生的,小名叫端午。所有人都认为爷爷是偏疼大哥,胡乱找借口。然而,2010年6月5日,大哥因膀胱癌逝世,此时无论阳历还是阴历,大哥都是差几天才满60岁!

爷爷另一个特殊疼爱的孩子就是我,爷爷曾断言:老四活不过六十,这孩子亏脾……

我在这辈孩子里行四,爷爷说这话时是1982年。那一年,我们全家从东北赶回皖南参加奶奶的葬礼。爷爷见到多年未见的我,就说出了这样的话。

当时爷爷已经老年病症状明显,好多话说过了自己都记不住。于是,爷爷的“预言”也成了兄弟姐妹们开玩笑的话题之一。

弟弟说:你咋得罪的爷爷?这咋一见面就判“死缓”了……

那时候,大姐不孕的事实还没被最终证实,大哥和我,也都是壮实的大小伙子。

爷爷是1983年去世的,他去世后,大姐不能生育的事实被证实,还因此离婚。大哥果然没有活过六十。虽然爷爷前两个预言都应验了,我还是抱一丝侥幸,认为爷爷都是蒙对的。

然而,就在去年的一次例行检查中,我的肺部出现了异物站位阴影。经会诊是早期肿瘤。爷爷作预言时是1982年,去年是2022年,刚好四十年。

我的一位发小是北京某著名三甲医院的副院长,教授,肿瘤治疗专家,百分之百的西医。我直言不讳地问他:别说虚的,我能活过六十吗?

发小仔细地研看了我的病历,再次约了几位专家会诊,然后告诉我:毕竟发现得早,五年之内我保你没问题,要是出了问题,我陪你一同上路,说到做到……你要配合治疗,放松心情,活八年十年在我手里也不算奇迹。以你的性格和身体底子,加上现在的医疗技术,十年二十年也不是不可能的……你爷爷是从传统中医的角度出发,笼统的经验判断,不能说不准,也不能说精准。你想啊,他说你脾亏,脾跟肺有啥关系?相信现在医学的能力,就算你相信中医,也得相信现代中医……

我打断他,笑着讲了一个现代中医的故事。故事讲完,发小也笑了,也许是这样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他坏笑着说:我信你说的,因为有句老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你这将死之人总不至于编故事挤兑现代中医。

发小说完,我俩一起笑。

故事二:现代中医干的那件丢人事儿

故事二:现代中医干的那件丢人事儿

祖上张骞彦是明万历年间的二品御医,他告老还乡后举家从歙县迁移到婺源,书医世家也就这样在婺源“开枝”。直到清咸丰年间,因“重大医疗事故”家族不得不流落他乡时,以婺源、皖南为根据地,张氏家族“散叶”差不多三百年。

又是一百多年,现在张氏家族主要有三大支:一支在福建漳州,主要是“医门”后人。一支在芜湖农村务农,主要是“药行”后人。还有一支在陕西,分布在西安、宝鸡一带。他们始祖是乾隆年间的进士,派往陕西做官后就留了下来。原本还有一支也因做官去了甘肃,“同治回乱”之后再无联系,据说是被乱民灭门了。我家这样独门独户的只有六家,散布在哈尔滨、青岛、义乌、洛杉矶、纽约和新加坡。

曾经,张姓族人还惦记着有朝一日重返祖宅,再振祖业。时至今日,应该已经没有人再这样想。书医世家,只能是滚滚红尘中一个微不足道的传说。

偏偏此时,喜讯飘飘天上来,2005年,一家知名中医药企业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出钱出力帮助张家重返婺源。

药企拟出资在汪口为张家回购祖宅,祖宅的所有权归张家。

药企拟出资修缮张氏祖宅,建立“医圣药王”历史博物馆。

药企说,这么作的目的是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历史遗留,为景区添置永久留置的“历史景观”。

张家人需要选派一人出任馆长,再出三、五个族人当员工,员工的责任就是收取门票、打扫庭除,剩下的闭着眼睛赚钱就是了。

药企找到了漳州张家,漳州张家的当家人是厦门某著名大学的教授,当时已退休。虽然他的年纪与家父差不多,但论辈分却比我还小一辈,下面就称他为张先生吧。就我而言,“先生”这个称呼无论从人品、职业还是降生时间,都是贴切的。

张先生如实告知药企,现在漳州张氏已经没有中医,家族中最后一位中医解放前就病逝了。后人虽然也有作医生的,但学的都是西医。

药企说这样的事情他们早就想到了,“事在人为”,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药企和张家携手,还能有过不去的坎儿吗?

在药企的诚挚邀请下,张先生携太太在当年四月前往婺源,实地考察药企的方案。

虽然四月是婺源油菜花盛开季节,张先生却没有“乱花渐入迷人眼”,而是立即联络了世界各地的张姓族人,开设了网上聊天室,随时向我们通报事情的进展。

弟弟第一时间断定这件事情就是个局,骗局。我却认为,药企出的是真金白银,张家不需要掏一分钱,出一寸地,人家能骗我们什么呀?

只是觉得“医圣药王”这个名字不妥,太大了。虽然我家的确有过御医,伺候过皇上、后妃,但“医圣”这名头担不起。至于“药王”一说更是夸张,地方药铺再怎么“连锁”也不能称王,况且还没连锁到杭州、扬州,“王”字从何谈起呢?

几天之后的一个夜里,张先生在网上紧急召集家人们开会,为一件事情征求大家意见:

到达婺源后,药企好吃好喝好招待,还把几位官员请到席面上,面子给足了。至于里子,药企称回购、修缮祖宅,修建博物馆的专项资金已经到位,只要双方谈好一些细节,立刻启动实施。

所谓细节,就是张家拿出几个秘方,最好是宫廷秘方。药企负责照方开发量产,市场收益张家可以参与分成。

张先生立即告诉药企,张家没有中医已经一百年了,没有秘方,宫廷秘方更是没有。

张先生说的是实话,他们是医门后人,医门没有留下秘方,药行后人就更不可能有。

药企说,没关系,已经“替张家”搜集到了一些秘法,不仅有秘方,更有宫廷秘方!祖宅收回,博物馆建成后,只要张家出面证明这些秘方的确是祖上传下来的就可以了

张先生是读书人,此刻他已经完全明白了,这就是一个骗局!药企自行炮制了一大堆所谓秘方,借用张家昔日的名声,为这些坑人的假货站台。

也许会有读者说:你们张家有啥呀,财大气粗的药企还用你们站台?

张家现在的确没什么,但是历史上肯定出过两位御医一位史目,都是实实在在有史料记载的。史料对于张家后人来说就是历史而已,对于药企来说却是财富,他们可以附会历史编故事,用“宫廷秘方”、“皇家专用之类的噱头,假借传统中医现代开发的名义,狂割韭菜。

张先生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言称这等大事要与家族商量一下,要大家表态才行。

“家族会议”上,西安的张姓后人率先表态,他们直言这样的“博物馆”不建也罢,如果一定要建,西安、宝鸡两支张姓不会承认。虽然西安、宝鸡的张姓后人不富裕,但是,就算是缺衣少粮他们也不会“卖祖宗”。

芜湖张姓的主心骨是我四叔,四叔毫不犹豫地支持了陕西家族成员的建议。

漳州张姓的代言人是张先生,起先他并没表态,直到太太从外面回来他才表态,因为这时候他们夫妻已经拿到了一张发票——

在召集家庭会议的同时,张先生让太太去酒店前台支付了所有费用,拿到了发票。他说,这么作的目的就是告诉药企:你们买什么、干什么,我们张家管不了,但是张家祖先的名头不会从自己手里卖出去骗人,此次婺源之行自己埋单,跟药企再没有任何关系……

此后,各地的张姓后人纷纷表态,药企的事情很快就没人理睬了,表态会变成了攀谈会。攀谈会参与的人数成为“历史之最”,共有二百五十三位来自漳州、芜湖、砀山、西安、宝鸡、北京、上海、哈尔滨、青岛、义乌、洛杉矶、纽约、新加坡的张姓后人参与,至少四十余人作了语音发言。

洛杉矶、新加坡的张姓亲属提出,可以由他们为主出资回购祖宅,在祖宅设立宗祠,既可以祭祀祖先,又可以让他们这些游子在国内就有一个根,更圆了很多张家祖辈重返婺源的梦。

大家为这个建议轰然叫好,然而,谁也想不到回购祖宅会有那么难,所有的努力都会碰壁。有关回购祖宅的故事以后讲吧,总之就一句话:虽然张家乐意花钱,书医世家重返故里的愿望,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荣光随祖先苍茫远去,不容后代们的留恋稍作徘徊。这,就是现实。

故事三:虎魄,医书世家说不得的羞愧

故事三:虎魄,医书世家说不得的羞愧

医书世家并不全是荣光,也有污点。2011年,妹夫、妹妹邀请我和弟弟两家去福州的新家玩,我和弟弟趁机去漳州看望了张先生。在漳州,与张先生进行两次长谈,我们称之为“欺师灭祖的对话”。张先生是物理学教授,我是学中文、历史的,弟弟是学建筑的,三个中医门外汉热热闹闹聊了十几个小时的中医,皆为书医世家后人,不是“欺师灭祖”是什么?与网民们议论中医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不撕不黑,相互补充且时不时开怀大笑。

2011年时,大哥已经逝去,大姐也被坐实只能终身不孕。对张先生讲了爷爷神奇的预断,他一点不吃惊。

作为医书世家医门的后人,他知道张家的传统医术里的确有一门可以预断疾病、寿命的绝技,名字叫做“探囊断”。探囊断原理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他也不清楚。他更不清楚,这门绝技怎么会传到药行门人的手中。

尽管张先生说得有根有据,我还是不信,毕竟那时我还没被查出任何问题,身体壮得跟牛一样。张先生却说,御医张有道应该就是掌握探囊断的人之一,他准确地预判了雍正帝一定会因病暴毙,就借“丁忧”的机会辞去了医官,返回了婺源老家。此举不仅使他保住了医名,还被乾隆皇帝赐赠一品。

注意,这个一品虽然是可以考证的,但却不是顶戴,只是衔级。可以按照“荣誉称号”来理解,既无实权又无待遇。然而,这足以让他在遍地官员亲眷的徽州、婺源扬眉吐气。也足以让他编故事,这些故事都可以变现成白花花的银子,朝廷的那点“退休待遇”要不要的就无所谓了。

说起张家把营销故事变现的琐碎,弟弟听得异常专注。这些故事中,最神奇的当属虎魄。

虎魄就是老虎的眼睛,一般的老虎眼睛可不能叫虎魄,必须是野外老虎目露凶光要咬人的一瞬间的眼睛。这时剜下老虎的眼睛,用张家的秘方药物裹起来,就是虎魄。

故事里说,吞服一枚虎魄,就算三魂走了两魂,也能起死回生。故事里又说,乾隆的母亲熹贵妃就是服了虎魄,才从生死线上溜达了回来,乾隆登基后,才给张有道来了个一品。

张有道参与诊治熹贵妃的事情,虽然史料里未见,但应该是有的。如果没有,乾隆不会平白无故给他颁个一品的“荣誉称号”。

虎魄的故事肯定是编的,别说野生的老虎,就是一只发怒的野猴子,你想挖它发怒的眼珠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是个动物就有眨眼睛的本能,瞪着眼睛目露凶光还被你挖了眼珠,不是神话就是童话!

张先生听到我如此欺师灭祖的话,哈哈大笑,继而又严肃地说:

别管神话还是童话,总是有人信的。靠着张家的医疗手段,也靠着张家的营销话术,从张有道的族弟张有义开始,张家在皖南、江西一带开设了十几家“连锁”药铺,名字叫慧稻堂。要是老天再给我们五百年,慧稻堂一准能开到杭州去,即便“烟花三月下扬州”也不一定是梦想。

虎魄就是虚假营销,但张家作得一丝不苟,医门、药行配合的丝丝入扣滴水不漏。

熹贵妃用虎魄还魂的故事再怎么编也是发生在京城,十里八乡没人眼见,眼不见不为实。怎么能让十里八乡眼见呢?

张家的医门一般是三个人同时在世行医,即祖父、父亲、孙子。孙子年龄最小,经验最少,只能作游方郎中,正式称呼是医生。

当父亲的一般是堂医,坐在家里看病,也可以去慧稻堂坐诊,官称医师。医师诊费是郎中的十倍,一旦出诊,诊费在此基础上涨五倍。

祖父就是大夫了,轻易不看病,看病就是大门大户,诊费没有定价,给多少都行,您只要拿得出手就行。

游方郎中出师前一定要自己留神,留神给自己划拉个扬名立万的机会,这个机会也是“推”虎魄的机会。

游方郎中游走四里八乡,一定会遇到命悬一线急待救治的病人。这样的病人如果是平时疏于保养,小病拖成了大患,只要加以及时准确的救治,大概率会起死回生。一旦遇到这样的病人,机会就出现了。赶巧病人家属老成持重,有德性,游方郎中就要开始“表演”了。他会马上用药物加以急救,家乡的说法叫“吊命”。吊命到一定时候,凭借经验看病人确实有救,马开上一个方子,方子里必定注明急需虎魄救命。

虎魄只有慧稻堂才有,苦主只能星夜去慧稻堂砸门求药。慧稻堂张家人看到方子,旋即开始配合表演。因为苦主大多家境一般,虎魄肯定买不起,于是药行的人要拿捏一会儿 ,啥时候来人跪地哀求哭天抢地,啥时候才一咬牙一瞪眼——罢罢罢,看在你一片孝心上,钱也不要了,救人要紧,虎魄送你了。

不仅送虎魄,还要喊上伙计牵出马车,一路快马加鞭赶到苦主家里。与此同时,游方郎中还在吊命,虎魄一到,立刻让病人吞服,然后再来几味猛药,本来病不致死的人就“起死回生”了。

从深夜砸门、跪地祈求,到马车送药,大呼小嚎一路下来,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只要病人脱离危险,几个好名声就接踵而至——

张家虎魄起死回生妙用有没有?

张家游方郎中妙手回春有没有?

张家慧稻堂的扶危济困有没有?

这下子虎魄起死回生的事实你们都看见了吧?这回都信了吧?“推”的过程完美谢幕。

下一步是“销”。虎魄是啥?是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是“处方药”!除了救急之外,郎中是没资格开方出虎魄的,有资格的只能是大夫和医师。

大夫和医师咋样才能开虎魄处方呢?简单说就是看人下菜碟,现任官员本人和一般人家不开,富贵大户人家,都可以开,尤其是老人,不论男女皆可开。但是,必须他们自己开口。韭菜不开口,张家不收割,而且我们只割富户,不斩穷人。

也许您会问,虎魄这玩意吃了之后不能起死回生可咋办?嘿嘿,有办法呀——

有了处方不算完,药行的张姓族人还得接着演。假如患者是歙县的,家属拿着医师、大夫的处方,驾着马车风风火火地来到歙县慧稻堂,掌柜的张姓人就直接就告诉您:虎魄我们张家有,但是歙县没有……这样,您快马加鞭奔黟县,哪儿的慧稻堂准有!

于是,苦主一路快马加鞭奔了黟县。到了黟县还不行,黟县张姓掌柜的得打听您家病人的性别。不管您说男说女,反正我们这唯一一枚虎魄跟您家的病人性别就是不匹配。吃了之后也许能起死回生,也许就屁用不顶,您还要吗?

救命的事,死马都能当活马医,何况还有一半机会,要吧!赶紧收银子提药!

黟县这个环节就是安全环节,为虎魄加保险!您琢磨啊,病人吃了虎魄之后,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救过来了,一个是翘辫子了。救过来了那是张家的虎魄神奇。翘辫子了,那是因为老虎的性别和病人的性别不匹配——“早就说了可能不管用,可是您非得要呀……”

两头堵,不管啥结果张家都不输,都是悬壶济世的神医!

说得这么热闹虎魄到底是啥呀?其实就是体型大一点猫的眼睛。别说,与老虎还真有点关系,毕竟都是猫科动物。只是这猫不能在附近养,那样容易穿帮。慧稻堂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拉着队伍采购药材,南到云南北到直隶,这万八千里的路程弄几只大猫剜了眼睛还不是玩吗?至于剜的时候大猫咪是睁着眼睛还是闭着眼睛,我们就管不着了。

慧稻堂的每个药铺里都有两只包装好的虎魄,一只标着雄一只标着雌,藏在后房深处。遇到郎中开方要送出去换名声造声势时,就拿配对的。遇到大夫、医师开方赚银子时,就反着拿,万无一失。

也许你会问:病人家属就看不出这是猫眼不是虎眼吗?

嘿嘿,您想多了。有几个家属能认识虎眼呢?用草药包裹的猫眼谁能看得清晰呢?虎魄来之不易,药到病人就吞服了,难道谁会把病人的肚子剖开看看究竟是虎眼还是猫眼?

也许您还会问,这样几年也不一定卖一副虎魄吧?这一点的确是,不过您听说过这句话吗——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张家并不是仅仅凭着虎魄吃饭,毕竟我们还有真手艺。虎魄仅仅是“术”,而且仅仅是“术”中的一种。医术医术,一个是医一个是术,相互依存,才成就了张家三百年荣光。

两个葫芦,谁知道哪个是医,哪个是术?

弟弟说,虎魄白送时,慧稻堂派马车派伙计跟着病人家属回去,其实也是安全措施,是术的一种。

张先生和我都没有听明白,直愣愣地看着他。

弟弟说:您琢磨啊,万一郎中看走了眼,虎魄到了病人早死了,或者已经缓过来了,伙计就可以把虎魄原封不动地拿回去——虎魄是主家送的,您可没掏钱,现在您用不上了,我拿回去没毛病吧?这样,就保证虎魄不会外流,不可能有遗祸了……

我俩恍然大悟,张先生笑着说:不愧是张家人,放在以前你就算没资格学医,也得是咱家的大扛柜的,这脑子好使呀!你咋不注册个中医药企业呢,他们的术是学的,你这术是祖传的,基因里的,无师自通!

张先生一语揶揄了张家的术,也揶揄了现代中医药企业,我们皆笑,会心的笑。

三个故事到这里都讲完了,如果您认为是编的,我也不辩解,要是我能编这么有根有梢的故事,不去当作家,也得去注册一家现代医药企业。割韭菜多爽啊,何苦要在自媒体上苦哈哈赚烟钱?其实烟钱也真不用赚了,因为身体原因,已经被强制戒烟,现在除了单独遛狗时能偷着抽一口,再也抽不到了。

祖先的荣光,如同自由吸烟的日子一样,一去不复返。世界上最真实的受用的东西只有四个字:健康真好!

网络实名从我做起,我家狗狗叫张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