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挤”依然是化解掣肘深圳第四次腾飞的重要课题。

作为深圳的母城,宝安区从深圳的“起家”到“发家”,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着“化解掣肘”的重要作用。

深圳市建立以来,经历了三次腾飞阶段,分别是:第一次从1979年到1989年,从“海边渔村”向“经济特区”变身。深圳经济特区成立这10年间,以吸引外资为主要目标,形成电子、电器、通讯等“三来一补”企业聚集的工业体系。第二次是从1989年到1999年,这一时期深圳从“农业经济”向“制造业立市”转型,完成农村城市化,现代服务业规模发展,成为引领广东沿海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次是从1999年到2019年,从“劳动密集”向“高新技术”转型。这一时期深圳从举办第一届高交会开始,坚持以创新驱动引领中国创新潮流,成为“全球创新中心”,拥有了一大批全球领先的高科技企业,经济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

面对第四次发展目标: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土地空间受限”的深圳蓄力“破挤”,先后推出空间整备、产业带集群布局、工业上楼、飞地建设等举措。

2023年,深圳“两会”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空港新城、深港创平台、“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会展世界级商圈等众多“破挤”举措,擘画了深圳锚定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力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和施工图。

众多举措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位于宝安区的“空港新城”布局。其实,早在2013年,深圳政府已经出台《大空港地区综合规划》,这是空港新城的早期雏形。深圳市当前的蓝图对“早期雏形”进行了细化,从城市硬实力到软实力、从产业到文化,可谓大手笔擘画,精细化落实。

从深圳的发展方向看,从罗湖区起步一路西进,先后经过了福田、南山的高速发展。为此,深圳第四次腾飞的高质量发展,来到了宝安区空港新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国际会展城(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空港新城

深圳拥有全国唯一的城市中央地带的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空港新城(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宝安综合港区):西部城市中心、集会展、商务、金融、海洋科技等于一体的TOD新城,规划总范围约95平方公里,其中机场约31平方公里,机场北部新城约45平方公里。由广深高速、机荷高速延长线、珠江治导线、深莞行政界线、茅洲河、松福大道、福海大道围合区域。具体指南至前海、北至松岗的西部滨海地区,主要包括深圳沙井、福永的西部滨海地区,范围涵盖深圳机场、宝安区西部沿江地区以及前海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客流、物流、信息流集中,机场周边将逐步成为一个临空经济圈。

空港新城的主导功能:以商务会展、航空服务、科技服务为主的区域性生产服务业,以装备制造(空港、电子)、科技研发等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前述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未来科技城、会展世界级商圈、海洋新城、燕罗国际智能制造生态城、湾区书城、滨海演艺中心、沙井古墟等等,系数战略已经在宝安拉开幕。

打开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版图,宝安区坐拥珠江东岸黄金海岸,随着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等逐步开通,宝安成为珠三角交通枢纽门户,到达周边城市实现半小时生活圈。

宝安区大空港地区规划人口密度较大,规划承载就业人口约70万,规划居住人口约40万。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含商业办公及研发服务)约为20万人,规划承载居住人口20万人。

同时,随着国际会展中心、会展城及海洋新城的开发建设,空港新城交通需求将急剧增长。高速的城市发展和高水平的城市定位确定了宝安区更高的城市品质和人文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市宝安区海洋新城、国际会展城片区规划图(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湾区客厅

空港新城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中的核心区位,目标是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空港都市区。

空港新城执掌南沙、前海、蛇口三大自贸区要冲,处于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圈交汇处,又处在广深港核心发展走廊、东西向发展走廊。扼守珠江口东岸,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距南沙、前海自贸区直线距离均约20公里。

根据大空港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潜力,构建功能定位清晰、产业布局合理、集聚效应明显、陆海协调联动的总体开发格局。并结合大空港地区围海建设需要,营造滨海休闲岸线,连接各片区。融合城市增长和旧区新的双重活力,将水的景观、生态功能最大地引入腹地,布局城市文化、休闲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形成集生态、景观、文化于一体的高品质滨海公共活动带。

为此,宝安区主要依托会展中心打造商业配套,例如会展湾招商花园城,占地19万平米,计划于2024年开业,定位为城市潮流艺术目的地。旅游休闲项目齐备,区域内已经落户了前海·华发冰雪世界,规划约10万㎡冰雪主题商业、星级冰雪主题酒店、约5万㎡星光庆典广场等丰富业态。

例如,在工业重镇和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加持下,宝安区福海街道创新推出“工业+会展”旅游线路,这一开放式、体验式、沉浸式“工业+会展”体验,探索经济和文旅产业的创新联动,打造推介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新窗口。

运营后的空港新城不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客厅和珠三角区域宜业宜居的新城区,更是世界级旅游新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艺团队、知名艺人、不断丰富城市夜生活。(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潜力升级

据了解,在宝安区福海街道辖区的会展湾畔,未来将建成约160万平方米世界最大的会展中心,打造约300万平方米会展航母综合体,诞生约29.42平方公里会展新城,撬动千亿级市场潜力,成为辐射全球的会展业聚集地与深圳西部的现代产业高地。

在深圳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之都的背景下,今年,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预计排展近80场,办展总面积将首次超过500万㎡,吸引客流超600万人次。特别是对于集聚了大族激光、航盛电子等多家龙头企业的福海街道而言,工业与会展叠加将释放出更多能量。

有研究报告认为,会展活动为本土中小企业嵌入国内分工体系、进入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创造机会,拓宽了大量市场主体融入产业集群的渠道。

众所周知,会展业是世界三大服务业,国际公认数据显示,会展业的产业乘数效应是1:9,即会展经济产出1能带动整个经济产出9。这是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应,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加速器和助推器。比如,在2023国际橡塑展期间,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单日客流达16万人次,周边的希尔顿酒店、夏威夷国际酒店、亚朵酒店、维也纳酒店等星级酒店订单大增,房源供不应求。

以福海街道为例,2022年,福海街道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98.25亿元,创历史新高,鱼跃医疗、正峰印刷等19家企业落户福海,大中小微型企业共生共荣的“产业群落”加速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市宝安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位。(宝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对于深圳来说,空港新城片区拥有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稀缺的滨海景观资源,四通八达的陆海空交通,这里将成为深圳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空港新城作为国家级的重要经济规划区域,承载着深圳城市升级和改革发展的重任,将更好地展现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改革创新的城市精神。

深圳的第四次腾飞,从“技术创新”向“智慧化高质量发展”转型,已经在空港新城等地轰隆作响,未来可期。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文 吕雪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