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开幕,科创如何从“大写意”变成“工笔画”?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开幕。图源视觉中国

今天,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在重庆开幕,为期两天。这是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举办的首场分领域重要活动。

据新华社报道,本届大会的主题为“共建创新之路,同促合作发展”,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重庆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大会围绕政府间科技合作、科技人文交流、产业创新发展、科研范式变革、未来医学、开放科学及大数据等议题,设置开幕式暨全体大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主题活动、圆桌会议及成果展示5大板块,10场主要活动。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倡议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科技创新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领域,如何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变成精耕细作的“工笔画”?潮新闻为你做了一番梳理。

11月6日,重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日程看板。图源视觉中国

本届大会拥有四大亮点

据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广军在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本届大会紧紧围绕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达成的多项科技创新合作务实成果,在活动安排和成果设计上突出“新”和“实”,有以下几个方面亮点:

一是系统总结十年合作成果。大会将首次发布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为主题的重要报告,首次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展,包括80多项合作案例。

二是搭建高能级科技合作机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部长会议是首次举办,截至目前,有来自20多个共建国家的部长级嘉宾确认参会。大家将深入开展创新政策沟通交流,共同规划科技合作发展路径,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科技创新伙伴关系。

三是注重取得务实效果。会议期间举办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十年成果展,设置了深化科技交流、推动民生改善等8个展区。还将共同启动新阶段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紧密对接共建国家的发展和合作需求。

四是展现良好合作意愿和合作前景。参会代表范围广、人数多、层级高、意愿强,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多名重要外宾将出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外院士、专家学者、国外知名高校校长近40名。同时,国内院士、高校校长、科研机构、还有重点企业代表也将参会,积极深入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

2018年5月14日,湖州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玛克控股集团注塑系统有限公司,来自坦萨尼亚的客商正在实地考察。图源视觉中国

助力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

开放创新促进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是本届大会引人瞩目的一个环节。

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安疆介绍,论坛将围绕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国际合作等重大议题,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领军企业家、知名投资人等进行深入交流、积极探索,共享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案例经验,共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对策。

下一步,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快融入制造业国际循环。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进一步拓展国际产业合作渠道,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格局。二是共建产业发展平台。鼓励和引导成渝地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高新产业区、国家级经开区等各类平台以及龙头企业,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优势产业合作,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合作特色的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三是推动开放合作创新。大力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国际交流,在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深化合作。

11月6日,重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图源视觉中国

十年来科创合作成就斐然

据张广军介绍,目前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格局,结出沉甸甸的合作“果实”。

在共同促进人文交流方面,中国支持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进行短期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共建国家科技和管理人员1.6万人次。

在共同提升科研能力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实施了多批联合研究计划,并在农业、医疗、信息、新能源、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共同建设了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立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

在共同服务民生改善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支持建设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海水养殖研究中心、山地灾害研究中心等一批合作平台,同时实施了一批“小而美”的合作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让更多人受益。

在共同支撑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推进科技园区合作和多领域技术转移示范,中国面向东盟、阿拉伯国家、非洲等区域建设了9家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共建覆盖广泛的技术转移网络,服务各国产业升级。

在共同助力文明传承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和文物保护等科研合作,在探寻丝绸之路多元灿烂历史面貌的同时,展现出文明互鉴的和美诗篇。

11月6日,重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图源视觉中国

进一步加大科技对外开放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如何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民?张广军从以下三方面介绍已取得的重要进展和下一步新举措。

一是互利共赢的政府间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构建起了多层次、全方位、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新格局。目前我国已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2023年,我们已与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签署了多项科技合作的文件,已为元首外交提供了35项科技合作成果,有力支撑了元首外交和国家外交重大活动。

二是深度融入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为应对人类挑战贡献中国智慧。目前我国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在内的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中国在这些组织的贡献度、影响力明显提升。同时,大力支持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中方主动设置全球性科技创新的议题,牵头发起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启动实施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三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开放创新生态。包括试点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外籍科学家面向全球挑战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我们加强与各国政府间、科技界、产业界的交流互动,推动了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

(综合自新华社和科技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