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历史上,不乏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他们的事迹和传奇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其中,清朝的纪晓岚确是一位令人瞩目的奇才。他博古通今,为《四库全书》的编撰立下汗马功劳,一生风流倜傥,声名远扬。然而,当他的古墓在河北被发掘之时,一段令人震惊的秘密竟随之揭开。

眼见为实,墓穴中的惊天秘密似乎颠覆了人们对纪晓岚的全部认知。

我们熟知的纪晓岚,还是陌生的纪晓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60年代,河北沧州沧县崔尔庄村一座大型古墓遭到盗掘,引起当地文保单位高度重视。经过抢救性发掘,考古专家惊喜地发现墓主竟是清代大文豪纪晓岚。然而,在他的棺椁四周居然端坐着7具女尸,这一发现直接颠覆了人们对纪晓岚的印象认知。

我们习惯通过影视剧了解历史人物,纪晓岚在众多作品中都塑造成一个正人君子的形象。他专注学问,一生只爱杜小月一人。可考古发现却似乎在诉说着另一个故事——真实的纪晓岚,是一个与我们印象截然不同的人。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这7名女子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历史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还原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盛名之下,他竟过着怎样的生活

纪晓岚,清朝乾隆年间大文学家,与蒲松龄、张照并称“清初三大文学家”。他深得乾隆皇帝赏识,授予编修之职,主持修撰了《四库全书》,功绩卓著。

在人们印象中,纪晓岚忠君爱国,治学严谨,一生坚守正道,和杜小月的爱情故事更是赢得无数人的喜爱。然而,在这盛名之下,真实的他却过着许多人难以想象的生活。

“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虫鸣杂录》如此描述着纪晓岚的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人前식行端方的纪公子,平日里却过着纵欲声色的生活。他不仅纳妾成群,而且更是好色不衰。《啸亭杂录》记载,“公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80岁高龄的他,仍能日日求欢,可见他的生活之放荡形骸。

在编书之时,若是几日不近女色,纪晓岚就会神色萎靡、十分憔悴。有次,乾隆皇帝亲自查看编书进度,见他这样便十分担心,殊不知纪公子已经“数日未近女色”。为不耽误此事,乾隆只得命宫中送来两名宫女侍奉。此后,在编书期间,纪晓岚身边永远伴着女子,方能保证工作进度。

真实的纪晓岚,竟是一个远非正人君子的好色之徒。他不学无术,却深得皇帝宠信;他作风庸懒,却仕宦顺遂。种种迹象都表明,史书中记载的纪晓岚,与其真实生活大相径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墓中女尸揭开惊天秘密

在人们眼中,纪晓岚一生唯爱杜小月,两人的爱情故事早已脍炙人口。然而,当他的古墓在河北被发现时,一切美好印象都被狠狠打碎。

墓中,纪晓岚的棺椁周围居然端坐着7具女尸。她们手持节杖,身着淡雅衣裳,神态安详地坐在一旁。考古专家断定,她们都是纪晓岚的妾侍,这无疑暴露了纪晓岚隐秘的一面。

根据记载,纪晓岚正室马月芳,妾室有文鸾、郭彩符、沈明轩等人。但墓中女尸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史籍所记载的妻妾人数。专家推测,她们应该都是地位较低的妾侍,若非如此,也不会以这样的方式“侍奉”纪晓岚。

纪晓岚至少纳有8名妾侍,从种种迹象看来,他的妾室人数远不止于此。一个有妇之夫,还需要这许多女人侍奉,可见真实的纪晓岚是个何等好色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千古第一才子,真实面目令人咋舌

纪晓岚这番“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生活,与人们对其学识渊博、品性高洁的印象大相径庭。

曾有人这样描述纪晓岚:“文章秀美,诗词绝伦,所著书传世,博涉群籍,通晓典故,足以使读书人拜服。”他对古籍熟稔,被誉为“海内尤文章第一才子”。

正是凭借过硬的学识,纪晓岚才得以编撰《四库全书》,堪称我国古代图书总集。乾隆皇帝对他也极为倚重,公开称赞他“为朝廷千古第一功臣”。

然而,这样一位学问渊博、深得皇恩的顶尖文化人,却有如此隐秘的一面,令后人咋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村民回忆,纪家祖上便以“纪祠三千”著称一方,意指纪晓岚的“三千佳丽”。如今墓中女尸的发现,似乎印证了这一传言。

“我们都知道纪老爷有很多姨太太,这在当时也是常见的。”村里84岁的老人张某说,“但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女人陪葬,这说明纪老爷生前真的是个风流种啊。”

在张某记忆中,村里长辈们都以纪晓岚的女人缘而自豪。墓中的惊天秘密揭开了,也让古人的秘密随之曝光。一个少年得志、功成名就的才子,竟会在晚年堕入声色犬马之中,令后人警醒,这些真实都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我们不应将历史人物简单化,而要通过种种证据,还原一个立体的他。才子纪晓岚,一生传奇,但他也是一个真实的人,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墓中女尸的出现,将他的另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历史,才能触及真相的本质?这不仅是历史学的问题,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人性的课题。唯有抱着开放的心态,才能不带有色眼镜地审视历史,洞察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