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0期 脑科学日报
2023年11月7日
科 学 时 讯
1,Current Biology:“闻香辨位”真的存在,怪不得人总能精准找到美食摊位
来源:学术经纬
生活中,当我们接近夜市的时候,总能隔着很远就闻到味道,之后即使没有导航,我们也能够顺着味道找到摊位所在的地方。尽管我们平时不会在意这些细节,但这种嗅觉导航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界的,只是科学界目前与人类相关的研究还比较稀少。
近日一篇研究证明了人类同样具备严格的嗅觉导航能力。所有志愿者都能够通过离散的气味信息,构建出气味物体的空间地图,并且确认这些物体的位置信息,任务表现不受气味愉悦感或者熟悉感的影响。人类利用嗅觉寻找物体时,会产生一种特异性的神经特征,这些神经活动不仅发生在传统的导航相关脑区,同时也会与嗅觉相关脑区同步激活,所以两部分脑区会共同分享一套空间信息。
2,Molecular Psychiatry:海马体的代谢升高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征兆
来源:生物通
近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大脑海马体部位的代谢增加。研究人员使用了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敲入小鼠模型,以此来再现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病理特征。他们意外发现,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阶段,线粒体的能量代谢成为变化最明显的通路之一。
在幼龄小鼠代谢增加后,细胞自噬过程受到破坏,导致突触发生变化。随着病变的加剧,大脑会转入代谢低下状态,突触前末梢的线粒体丰度降低。晚期小鼠表现出突触前区域扩大和局部自噬功能受损。这些发现强调了保持线粒体功能和正常蛋白质代谢的重要性。
3,Nature:首次发布人类胎儿大脑发育数字图谱
来源:生物谷
近日,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发布了第一份数字图谱,显示了妊娠14至31周期间---人类发育的关键时期---胎儿大脑每个半球的正常成熟动态。这项新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首次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和设备收集了国际三维超声扫描数据集,并利用先进的人工智能(AI)和图像处理工具进行了分析,从而构建了一张显示胎儿大脑如何随着孕期的进展而逐渐成熟的图谱。这些结果还强调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信息:必须满足孕妇在健康、教育、营养和环境方面的需求,以确保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健康发育。
4,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日本脑炎病毒通过调控H3K27me3修饰促进神经炎症反应的新机制
来源:病毒学界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与动物医学院曹胜波教授、叶静教授团队首次发现了表观遗传修饰在日本脑炎病毒诱导的神经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阐明了Rnf19a调控日本脑炎病毒诱导神经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为寻找日本脑炎治疗药物靶点提供新的线索。
日本脑炎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EV)感染引起的蚊媒传播人畜共患传染病,JEV感染会导致小鼠小胶质细胞系BV2、原代胶质细胞和小鼠脑组织中H3K27me3水平明显上调,并利用甲基化转移酶EZH2抑制剂证明H3K27me3修饰可能在JEV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炎症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5,Transl Psychiat:听音乐可以预防压力引发的抑郁和焦虑
来源:丁香学术
音乐可以降低应激小鼠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水平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陈岳文团队和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Wen Qi团队以小鼠为模型,发现听音乐可预防慢性应激引发的动物抑郁/焦虑样行为。每天倾听一个半小时的音乐可以使应激状态下小鼠的氧化应激水平下降,抑制神经炎性的发展,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促进神经细胞再生,最终预防小鼠出现应激诱发的抑郁/焦虑行为。
6,Stroke:改善中风结局的“最佳”治疗策略,关注4大核心,15项关键进展
来源:医学新视点
近日,Stroke发表了卒中治疗学术产业圆桌会议(STAIR)第12届会议研讨会讨论内容,会议针对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现有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针对再灌注治疗前、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后和急性卒中干预策略4个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改善卒中患者结局的“最佳”策略。
7,Nature子刊:寨卡病毒引起神经毒性的潜在机理
来源:病毒学界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与亚洲寨卡病毒相比,非洲谱系寨卡病毒(ZIKV)表现出更严重的神经毒力。然而,病毒决定因素和增强毒力表型的潜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近日,军事医学科学院秦成峰及李晓峰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和序列比对,与亚洲谱系相比,鉴定了一组非洲ZIKV谱系独有的氨基酸替换。通过体外鉴定,该研究发现一种衣壳蛋白(C)101位赖氨酸被精氨酸取代的突变病毒(称为K101R)具有更大的空斑表型,并且在各种细胞系中复制效率更高。此外,与野生型(WT)病毒相比,K101R病毒在新生小鼠脑内复制效率更高,并诱导更强的炎症反应。最后,综合分析表明,K101R替换促进成熟C蛋白的产生,而不影响其与病毒RNA的结合。
8,大剂量佐匹克隆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上呼吸道生理和警觉性影响的随机试验
来源: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心理科
最近的研究表明,Z类药物(即非苯二氮卓类催眠药,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和佐匹克隆)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可能具有更有利的特性,因为相较于其他标准剂量的催眠药(如替马西泮)它们能够持续提高觉醒阈值。近日一篇研究旨在确定大剂量佐匹克隆(15mg)对选定的OSA患者的AHI、觉醒阈值、颏舌肌反应性和次日警觉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选择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单晚大剂量佐匹克隆治疗并不能系统地降低AHI或提高觉醒阈值。还需要进一步的后续研究,包括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剂量反应研究。
审校:Simon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