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居家养老模式已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普遍共识。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关键举措之一,发达国家已普遍推行居家适老化改造,并在政策引导下,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服务保障机制。由于我国在适老化改造事业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服务体系及改造标准。保守估计,当前我国居家适老化改造潜在市场规模已超过3700亿元。因此,面对超千亿的市场规模,总结出发达国家相关改造共性特征,对我国居家适老化改造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居家适老化改造C端市场规模约为3700亿元。2022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8亿,假设每两名老人按一户计算,老年家庭户数约1.4亿。按照“9073”养老比例和60%(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家庭有改造需求估计,全国就有7560万套房屋需要进行改造。如果按照每套5000元保守估计,那么我国2022年的家庭适老化改造C端市场规模已达到3780亿元。

“搜索“瑞房在线”小程序,了解楼盘详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搜索“瑞房在线”小程序,了解楼盘详情↑

当今全球主流适老化改造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基于公共福利政策模式,代表国家包括瑞典、丹麦等;基于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代表国家包括德国、日本、荷兰及新加坡等;基于市场主导模式,代表国家包括美国等。总结典型发达国家在适老化改造方面的经验,可发现存在三个共同特性。

其一,政策支持体系完善。为适应居家养老模式及老龄客群居住需求层次的提升,典型国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其二,多元力量参与。适老化改造的成功实施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典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并引导行业组织、建筑装饰企业、学术机构、医疗机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福利组织及专业培训机构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其三,服务体系有效整合。从适老化改造的流程来看,典型国家无论是在机构设置还是具体的改造申请流程方面,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服务体系,各部门职责得到了明确定义。纵向来看,形成了“中央—地方—服务机构”的组织架构,中央/联邦政府负责政策制定和整体统筹,地方政府则在本级和下级工作方面进行协调指导,为老年住宅改造的整个申请流程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我国适老化改造所面临挑战

虽然我国适老化改造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地区取得了成效,但就整个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而言,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适老化改造水平相对较低。当前我国适老化改造内容较多局限于地面防滑、卧室扶手和卫生间坐便器等的安装,主要围绕老年人如厕安全、行走便利以及最具影响的硬件设施进行有限改造,忽视了助餐等基本生活设施的改造,难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居住需求。

其二,适老化改造的覆盖范围有限。大部分主管部门只对生活困难老年人或者其他特殊老年人无偿或低价提供住宅改造服务,如福建等多地只对低保、残疾老年人的住宅进行改造,普通老年人难以享受到政府补贴的住宅改造。

其三,适老化改造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适老化改造的市场化程度有限,参与改造的专业企业和团队不多且另一方面老年人参与不足,大多数老年人尚未认识到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性,不愿意自行承担任何改造费用。

“搜索“瑞房在线”小程序,了解楼盘详情↑

发达国家改造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积极探索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与项目,至今已有60多年,为我国居家适老化改造事业提供了参考。

其一,健全制度体系。一个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居家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支柱。政策规定的不完善是居家养老环境难以满足的核心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适老化改造的组织管理、财政支持、服务路径等作出了较为详细规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当前,完善我国适老化改造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是一项紧迫任务。

其二,促进多主体融合参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主张“有效的福利供给应该更多地依赖志愿行动”,福利供给主体应当是多元化。适老化改造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服务商、社会组织、老年人等多个行动主体。目前,各参与主体之间相互独立,导致改造质量无法保证,需要建立一个协作联动机制,加强各主体在每个阶段的互动协调和资源整合,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福利的良性发展。

其三,建立完善的改造服务体系。从前述典型国家的经验来看,适老化改造都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的责任划分、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间的有效协作及改造服务的操作流程。在我国,适老化改造的服务体系还尚未建成。这就需要在纵向上打通上下级部门间的壁垒,将适老化改造服务整合到统一的行政系统下;在横向上,要打通主管部门、财政及建筑等协作与配合通道,克服组织、制度、路径、资金等要素的原有限制,促进资源和信息的有效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