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名门望族,曾为大清立下三大奇功——议撤三藩、议剿台湾、抵御沙俄,《红楼梦》讲的就是他的家世,而且还是一个“人情世故”大师,人送外号“万花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官场左右逢源,人敬三分的大清重臣,到了晚年也摆脱不了党争相残的厄运,但他却能次次化险为夷,每每在千钧一发之际挽救自己于水火之中,他就是清朝名臣——纳兰明珠。
一、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权力巅峰的“明相”
不可否认,纳兰明珠的成名史,就是他自己一生奋斗不息的辛劳史,他是一个非常会审时度势的人,也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机会,韬光养晦,等待时机的到来,然后恰到好处地展示自身的才华,得到上级赏识,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在朝为官的典范。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已经任职兵部尚书要职的纳兰明珠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在听闻康熙皇帝要来晾鹰台巡视八旗兵勇后,他提前做好了筹划,说白了就是想要在皇帝面前露一次脸。史书记载,纳兰明珠挑选精干士兵在操场演练,待到皇帝来视察时,看到这番景象,就表扬他带兵治军有方。
自此之后,纳兰明珠的仕途可谓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到了康熙十六年,她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一职,不久后又被加封为太子太师。有了这个头衔,纳兰明珠开始变得骄奢淫逸,目中无人——开始结党营私,一步一步踏向深渊。
二、力主平定三藩之乱,赢得生前身后名
公元1673年,清初投降的西南三王: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蠢蠢欲动,企图想自立为王,与朝廷分庭抗礼。
面对这种撤亦反不撤亦反的局面,康熙皇帝开始征求朝廷列位臣工的意见,很多人由于害怕吴三桂等人,纷纷上奏不撤或者保持沉默,只有纳兰明珠看懂了皇上的心思,力主撤藩。
康熙力排众议,最终下定决心撤藩,随之而来的便是三藩之乱的爆发,叛军来势汹汹,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席卷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此时,保和殿太学士索额图等重臣提出,应当杀掉那些主张撤藩的人以安抚叛军,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个场景,不得不使人想起汉朝时期,刘启也想撤藩,不料激起藩王兵变,不得已杀掉了朝中最开始提出撤藩的重臣晁错来平息藩王之乱。
康熙显然是一代明君,且通晓历史,他并没有效仿刘启做出此等昏庸之事,而是运用武力,平定了三藩之乱,这一次,纳兰明珠也并没有步入晁错的后尘,而是因力荐撤藩有功,得到了康熙的赞许,不久后便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
这次的撤藩之争,虽然明珠赢了,但也不可避免的与同样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索额图交恶,开启了两人党争的序幕。
三、收复台湾
公元1681年,康熙决定收复台湾,纳兰明珠再一次机智地站在了康熙皇帝一边——力主收复台湾。
在这次收复台湾的方案中,纳兰明珠大胆建议任用擅长水战的施琅作为主帅,施琅外号“海霹雳”,曾是台湾郑经麾下的头号战将,后来因纳兰明珠前往台湾劝降不成,略施小计,便引得郑经与施琅反目成仇,最终成为了朝廷收复台湾的先锋。
另一方面,纳兰明珠还创造性的提出总督和巡抚共同指挥会相互牵制,不利于战场瞬息万变的环境,因此应当由一人来指挥,使得全军上下一个声音,康熙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统领全部水师作战,专攻台湾。
台湾收复后,朝廷中很多大臣都认为驻守台湾只会平添朝廷的财政负担,故建议弃守台湾,纳兰明珠主张设置台湾府,康熙最终同意了他的意见,从此将台湾纳入了大清朝版图。
此后的纳兰明珠,又做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那便是代表清政府与沙俄进行谈判;对内又在治理黄河的工程中建言献策,一时间风光无限,被人荣称“明相”。
四、晚年受到冷落
明珠为人谦和,且精通人情世故,虽说他在朝为官时获得金银财宝无数,可到了康熙下令查封其家时,却发现府中并没有多少银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纳兰明珠虽然收受贿赂,但很大一部分都被他转手送给了其他的人,用以经营自己的人脉关系,朝中很多人都受过他的恩惠,加之其精通满汉两种语言,善于揣摩康熙皇帝的心思,是康熙非常得力的助手,因而也取得了康熙的信任。
到了后来,明珠一手遮天独揽朝政,开始卖官鬻爵,甚至有人举报他已经将朝廷的官都卖完了,康熙也并没有在意。
直到公元1688年,御史郭琇上书弹劾纳兰明珠,并罗列其八大罪名,康熙也只是罢黜了他的大学士职位,但仍作为“内大臣”使用。不久之后,康熙亲自率军征讨葛尔丹,明珠奉命随大军督运粮饷,随后官复原职,但此后再也没有受到重用。
到了公元1708年,纳兰明珠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一代名相的传奇就此落幕。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