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图腾。对于龙,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记载和传说,但真正龙的谁也没见过,这也是近现代对龙的存在与否的争议来源。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可能凭空出现,并且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龙肯定是有原型,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发展变化,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正因为龙这种所谓的生物在自然界中不存在,所以古人对其的改变及神化可以更多增加自己的想象力,才成为了如今呼风唤雨、威风凛凛的样子。
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关于龙的文物不断出土,再一次将人们的聚焦到龙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上。
中华第一龙的出土预示着龙的原型可能是鳄鱼
1987年,河南濮阳市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阳市西南角修建引黄供水调节池,发现了6500年前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址,出土了蚌壳龙,被称之为中华第一龙。这里后来被命名为西水坡遗址。
西水坡遗址共出土三组蚌壳塑图,总共有三种不同的形态,第一个是第一组图墓主东侧伺奉龙,西侧则是老虎,这个log是蚌壳塑成的。
第二个有龙、虎、鹿、石斧等,在西,鹿在东,头皆向北,相向而立。龙在虎南,张嘴伸舌,可见上下牙齿,嘴南有近圆形蚌堆。龙身迭压在虎身之下。龙头之东有像蜘蛛的图案,再向东放置一石斧。
第三组则是更能引起人畅想的御龙图,这组里也有龙和虎,老虎是头朝东奔跑状,与虎背对背是一龙,也是头朝东,昂首作腾飞状, 龙背骑一人,非常形象的御龙图。
这几组图整体来看,已经能够确定这肯定是古人说的龙,尤其是御龙图,跟古籍记载非常吻合。更重要的是这是来自6500年前左右的龙,当之无愧的是中华第一龙。
仔细观察这个蚌壳龙,已经跟现代的龙非常相似,有爪子,身体弯曲,有些不同的是这里的龙没有角,从这个形象来看,蚌壳龙很像鳄鱼。
得出这样的推测,很多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毕竟鳄鱼是一种很凶残的动物,这只是合理的推测,而且据考古学家研究化石发现,在几千年前的河南地区确实有很多鳄鱼存在,古人们在与鳄鱼的搏斗中发现鳄鱼的凶猛,会对其产生崇拜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现代的河南不是鳄鱼的生存地,从这点可以合理大胆推测,6500多年前的古人与鳄鱼共同生存、搏斗,逐渐对鳄鱼产生了崇拜,但随着气候的变迁,河南逐渐变得不适于鳄鱼生存,再加上古人的捕杀,这里的鳄鱼数量减少直至灭绝,但鳄鱼演变出的龙的形象却流传下来并逐渐演化出了龙角等特征,成为现代的龙的形象。
时间推移,到了夏商时期,再次在其他地方碰到鳄鱼,已经无法将鳄鱼与龙联系到一起,这才在甲骨文中出现龙和鳄两个字。
古人养过龙,还吃过龙肉?
西水坡遗址的出土的蚌壳龙证明一个事实,在6500年前的中国古人就有了龙的概念,并且把他当作神兽来供奉,死后也要摆出他的样子陪葬在身边。
而同样有史书记载古人曾经养过龙并且吃过龙肉。《左传》中《春秋·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蔡墨对魏献子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
这个记载说明在舜帝时期,有个叫董父的人,非常喜欢龙,并且能驯养龙,所以龙都被他养着,舜帝知道后非常高兴,赐他姓董,豢龙氏,并把他封在了鬷川。
在舜帝时期,龙已经很少并且不能对人构成威胁,此时的龙还不像后世那样可以腾云驾雾,并且是人类的食物。鬷川是山东定陶,如果说龙的原型是鳄鱼的话,说明舜帝时期,河南已经没有鳄鱼了,但在山东地区有,这跟《山海经》记载的“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熙。”吻合,这应该不是单纯的巧合那么简单。
舜帝时期还能见到比较多的龙(鳄鱼),到了夏朝时期就很少见了。《左传》又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这段记载的意思舜帝的时候世代有养龙的,到了夏朝孔甲的时候,因为顺从天帝,天帝赐他一雌一雄两条龙,但孔甲不会养,因为没有豢龙氏的族人了,但有一个叫刘累的曾经跟豢龙氏学习,于是帮孔甲养龙,孔家非常高兴,赐刘累为御龙氏,以代替豕韦的后人。后来一条雌龙死了,刘累就把龙做成食物给了孔甲,孔甲吃了还想吃,但龙就剩一只了,刘累因为害怕逃到了鲁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人。
从这段记载可以推测,在夏朝孔甲时期,龙(鳄鱼)已经是稀罕物了,孔甲也只得到两只,养着养着还死了一只,说明鳄鱼在北方已经快灭绝了。
司马迁也认为这段记载是靠谱的,于是在写《史记》的时候采信了这一段记载。而孔甲吃的大概率是鳄鱼,也就是他们认为的龙。
龙这种生物是否存在,原型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定论,但相信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中国人的这一困惑一定能得到解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