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是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著作。霍夫施塔特是美国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不过似乎在咱们中国的当下这并不是一个太好的称谓。

20世纪,尤其是80年代以前的美国,反智主义大行其道,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反精英,反智识的现象。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天性,也就是与生俱来的善良品质是最为宝贵的东西,而那些后天的经由说教灌输给人的东西却是不好的,因为它会掩盖人的天性,会使人迷失自我。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人公因为逃离了管教,在大自然中历险,从而认识了人生的真谛。

应该来说,人的天性中的确存在着许多善良的品质,这需要我们认真呵护好,才不会让不好的东西玷污了纯洁的本心。我国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就特别注重呵护人的本心,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教育人要“致良知”,而且注重知行合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善良的天性与智力及知识就真的存在矛盾吗?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反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在有知识理论及有权威界定的基础上,存在着的悖逆真理,违背正义等的行为就是反智主义。

由此可见,善良的天性与知识理论及公平正义是不矛盾的,相反,越是有知识理论的加持,就越能使人视野开阔,让人不容易受到迷惑。

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并不长。英国殖民团体是最早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的群体。这些人中有些是清教徒,有些是躲避战乱的人,还有些是乞丐和罪犯。除了极少数知识丰富的宗教人士外,一般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之后,因为农场主的需要,奴隶贸易帮助美国引进了大量的黑奴。废除奴隶制后,黑人成为今天的美国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此外,还有来自墨西哥和亚洲等地的移民。除了来自亚洲的移民文化水平较高,以上这些人的素质普遍不高,这些都为反智主义在美国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一直奉行的实用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反智主义的发展。

反智主义在美国的主要表现是:对科学、文化、精英、规则的普遍藐视;凭自身的好恶行事;固执,对待事物非黑即白等……

上个世纪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现象可以说是美国反智主义发展到极致的一个缩影。那时的美国,充斥着反共的声音,由反共发展到对一切持不同政见人士的迫害。对知识分子和进步人士的迫害也时有发生。

随着科技及社会的进步,反智主义的势头似乎在美国有所下降。这一部分得益于基础教育的普及,也因为公共知识分子不懈的努力。公知们通过把深奥的理论知识整理、加工、变化为普通人都能理解的话语,由此来促进民智的开化。负责任的公知热衷传播知识,敢于与反智的言论与行为抗争,这是反智主义在美国逐渐被压制的最重要的原因。

虽然反智主义在美国根深蒂固,但却能有一大批的学者敢于站出来直面问题,揭露自身的短处,并通过著书,通过宣传,通过教育来逐步改变社会的风气,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是也该考虑尽自己的一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