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平凡,挚情热血。三十年的追求与奋斗是匠人最纯粹的修行,更是航空人最忠诚的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江西省“能工巧匠”航空工业昌飞31车间铆装钳工 余慧明

一架架“昌飞造”能够扶摇直上,翱翔蓝天,有赖于从机头到尾翼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的精细组装,这背后离不开直升机铆装钳工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刚刚获得江西省“能工巧匠”称号的余慧明,就是这样一位奋战在铆装生产战线上的“匠人”。从事直升机铆装工作30年,“航空工业技术能手”“江西省第三届首席技师”等荣誉傍身的他,无疑是这个专业中的行家里手。从一名普通的铆装钳工成长为航空工业特级技能专家,余慧明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工作经验:胆子要大要创新,心思要细要专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工作的过程中,脑筋一直在转,边干活边思考如何改进。”余慧明认为,图纸指令和工艺典规是对操作的规范,不是对技术的禁锢,想要娴熟地开展铆装工作,需要大胆创新!在一次直10的接头装配任务中,常规装配存在误差,为了达到准确度要求,需要对装配孔留出二次加工的余量,以便对接头进行再调节。面对这种情况,余慧明想到了采用“大孔配小螺栓”的工艺补偿法来替代以往采用的1∶1螺栓装配法,从而保证了接头定位装配的精准度。

铆接过程中最考验手艺的就是制孔,从钻初孔到扩孔的一系列过程中,对孔的垂直度、光洁度等指标要求都很高,一旦超差,将导致整个零部件全部报废。在日常工作中,余慧明不敢懈怠,时刻践行着“细心精心用心,品质永保称心”的工作态度。在一次中央翼的铆接任务中,他发现其主梁与蒙皮外层的材料硬度不同,在软材料与硬材料间铰孔极易产生超差。为了保证产品质量,余慧明反复思索、不断琢磨,在狭窄的空间内一次又一次地比试操作,终于设计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他采取了在材料间加一块金属板共铰的方式,精准地控制了孔径的误差,达到了装配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余慧明所在的班组被评为了年度“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他在班组的成长中一直提倡要在工作中互相学习,对于班组成员提出的合理建议,余慧明都会予以重视。针对建议的积极交流和反复实验,往往能推动班组工作的不断进步。除了重视大家的意见外,余慧明也很关心大家的情绪。“人不能总是埋头干活。我刚来的时候,有时候心里烦,干活效率就特别低。”所以一旦发现谁的“苗头”不对,他就会主动上前去找对方聊天谈心。互相学习、彼此关心,班组成员们早已成为了家人。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早年余慧明也曾彷徨在人生的岔路口,最终他选择了去学习直升机装配。“这一干,就是30年。”余慧明说到这里,眼角漾出了两道笑纹,面庞显现出与资历不太相符的年轻神采。多年来,他早就与祖国的航空事业共生共长。抬头,是翱翔于天际的祖国“战鹰”;低头,是精细到微米的铆装作业。对余慧明来说,这兢兢业业的30年,都凝结在了无数个抬头仰望又低头作业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