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是有时进、有时退,重要的是要懂得何时该进、何时该退。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鬼谷子讲的进退之道。

鬼谷子很注重进退之道。他讲过,很多时候只有先退一步,下一步才会进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鬼谷子

三国时期的刘备是有名的胸襟宽大之人,懂得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他在事业初期时缺乏人才,在他的第一位军师徐庶的推荐下,得知诸葛亮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人,决心一定要把他请到帐下。他决定亲自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访,而且为了表现诚意,还带上关羽张飞一起去。

但诸葛亮是个十分清高之人,他要考察刘备的诚意够不够,于是刘备前两次拜访时诸葛亮故意躲开不见。为了得到诸葛亮这个大才,刘备后退一步,放低了自己的身段,以谦卑的姿态第三次去诸葛亮的茅庐拜访。正是刘备放低了身段,后退一步,赢得了诸葛亮的归附,为后来得到三分之一的天下打下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

春秋时期著名的国君越王勾践也是懂得进退之道的人。当时越国和吴国有世仇,多次交战。一次勾践为了复仇起兵攻打吴国失败,被俘虏到吴国。勾践为了日后有机会再次复仇,故意后退一步,做起了吴王的奴仆。当吴王上马时勾践就弯下腰,当吴王的上马凳,让吴王踩着他上马。一次吴王得了大病勾践亲口尝吴王大便的味道,以辨别吴王得的是什么病,应该吃什么药。

正是勾践后退的这一大步,使吴王后来终于放勾践回国。使勾践能有机会用十年的时间重整国力,最后终于战败了吴国,成为当时天下的霸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作战图片

在共产党革命时期,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战争。前四次都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取得了以弱胜强的巨大胜利。每次国民党的围剿部队都比红军人数多出数倍,大炮等先进武器数量对红军有巨大的优势。红军在明显弱势的情况下。采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把主力部队先后撤,在国民党部队追击得疲劳至极、地形有利于红军时,找到对方的弱点,重点打击逐个击破,最后彻底打垮了国民党的围剿。

总的来说,做事业时一定要认清形势。在自己实力不够时,就应该退让或者甘当配角。在自己实力有优势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前进、充当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