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龙腾飞
倾情书写有灵魂的人生
自去年7月结识鲍义志以来,一直想对这位文化名家做个专访。因为他身上有股力量催人奋进、有种精神令人动容。
鲍义志,1951年1月出生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1976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当过农民、工人、矿山技术员、中学教师、专业作家。曾任西宁市政协副主席、副市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青海省委主委。是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专著多部,是1991年度全国庄重文文学奖得主。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近年来涉猎青海省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在大禹故里的追溯和吐谷浑历史文化方面多有建树。目前担任青海省文史馆馆员、名誉馆长,青海土族研究会会长。
鲍义志是青海河湟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是青海文化的领军人物。从政期间,他关注民生、力谋发展,针对青海文化、经济、科技、生态等领域深耕细作,提出了许多重大且有影响力的建议,为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文化自信树立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但他在谈到自己过往成就时,却平淡地说:“我这一生其实只做了五件事,除了倾力参与推动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外,在文化上干了三件事,到现在仍欲罢不能。”下面,我将以他说的文化上“三件事”为主题,讲述他倾其半生心血,在“三大事业”上孜孜追求、执著前行的故事。
竭力探寻中华文明之源
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唯一文化传承不断、文明绵延至今的古老民族,探寻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源头及其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始因素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为此,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
17年来,鲍义志也坚持跋涉在探寻中华文明之源的路上。2006年,他在青海日报发表《喇家遗址与大禹文化》一文,从史籍文献、考古发掘成果及自己对民和三川的了解入手,首次提出了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的喇家遗址一带是大禹故里的推测。后来,随着民和县官亭镇喇家遗址的不断发掘,随着大量精美的陶器、玉器和具有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的黄河磬王、巨型玉刀及礼器、乐器出土,进一步验证了他“喇家遗址一带可能是大禹的故里”的推断。而后,再随着地理专家吴庆龙在黄河上游积石峡地质考察的发现,以及西周时期青铜器“遂公盨”的出现,进一步验证“大禹确有其人,大禹治水真实存在。”
为推动青海打造“大禹在故里”金招牌,鲍义志对民和南部的“三川地区”作了一个全新文化定位:“喇家遗址、大禹故里,土族风情、黄河风光”。建议将“四位一体”打造民和三川地区的旅游文化纳入“十四五”规划之中。在此后的十余年间,他通过各种方式向历任的省委主要领导陈述,并特意编选《大禹故里在青海》的文集,供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领导作决策参考,撰写《禹王峡赋》等以作宣传之用。
今年7月鲍义志应邀赴甘肃积石山县参加“大禹文化研讨会”,并发表了主旨演讲。在演讲中他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陈述了他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关注。
今年9月,鲍义志又带领专家、学者远赴河南的洛阳、郑州、安阳三地调研、座谈。这次调研令他倍感兴奋的是,长期被专家视为“华夏第一王都”的洛阳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在介绍中只提到二里头是夏朝中晚期所在地,却只字未提夏朝早期。这让鲍义志更加坚定了“青海是中华文明和黄河文明起源地”、“青海是夏朝早期所在地”的推断。无独有偶,在鲍义志河南调研回青一月后,河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丙涛等在发行的《黄河文明四千年》一书中,也从多个角度支持了鲍义志的推断。
致力打造青海“花儿”名片
在讲到自己的“花儿”情结时,鲍义志说,因为他从小听着“花儿”声长大的,对于这种已融入百姓生活方式和能淋漓表达百姓生存状态的艺术形式非常热爱和关注。
鲍义志说,传唱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的“花儿”,它以生动的词汇、精妙的语境、优美的唱腔,抒发着西北地区各民族淳朴善良的心态,显示他们集体品格中的坦荡、朴实、热情、豪迈和执着。正因如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民歌,能像“花儿”这样,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为多个民族所共同拥有和喜爱。既然“花儿”是大西北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传递着大西北人浓浓的乡愁,那么“花儿”这一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就应传承和保护好。
正是源于此初衷,20年前,在西宁市担任分管文化副市长的鲍义志,受邀担任“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的顾问,从此与花儿结下了不解之缘。让鲍义志记忆犹新的是,由于缺乏经济支撑,举办“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经常会到资金困难。他除了担任花儿演唱会顾问,还无私的承担了为演唱会寻找赞助的工作,从活动举办前半年开始,他一直奔波忙碌于寻找资金支持,各大企业都曾听过他讲述花儿的故事。直到政府专项资金到位,鲍义志才逐渐将重心转移至花儿品牌的创建。在他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撰文希望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关注支持花儿演唱会的举办,关注支持打造花儿品牌。并提出在青海举办“中国花儿艺术节”、筹建“中国花儿博物馆”的建议。
至今已举办二十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和五届“丝路花儿艺术节”。系列“花儿”活动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文化先行的作用。也使“花儿”这朵奇葩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得更加绚烂,让“花儿”为青海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努力追根寻踪吐谷浑
尽管我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十六载,但对吐谷浑文化一直鲜有了解。对于吐谷浑文化的启蒙,正是始于我随鲍义志的一次走访。今年7月,在参加完甘肃省积石山县召开的“大禹文化研讨会”后,他提出要去兰州七里河区的阿干镇一趟。经过三百里奔波到达阿干镇后,他经艰难寻访,在找到一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和许多疑似胡人遗物时,高兴地像孩子一样。回西宁后他便写了一篇名为《一首悲怆的古歌 一座寂寥的古镇》的长文。后来,经过多次交谈我才明白,鲍义志的阿干镇之行,是他长期寻踪、研究吐谷浑文化的真实写照:念念不忘、累并快乐着。
鲍义志发表于2011年《中国土族》夏季号《寻踪吐谷浑》诗八首中第八首诗曰:谁家陵墓谁家坟,专家考证有定论。惊世骇俗棺板画,印迹总留大漠中。人身攻击实可哀,只恐意欲水搅混。树轮测年驱阴霾,大墓铁定吐谷浑。”整整十年的执着与坚守,随着2021年都兰大墓一枚印章的出现,墓主人的族属身份终于尘埃落定。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都兰血渭一号族属吐谷浑墓。由此,建设都兰吐谷浑遗址国家考古公园的议题终于提上议程。
鲍义志根据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坚持都兰古墓葬群的族属应该是在青海曾立国达350年的吐谷浑。为此,他曾蒙受无端的指责和抨击。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墓主人的身份和认定,说明鲍义志的坚守是正确的,有价值的,进一步证实鲍义志在文化探索上的科学坚持和执着精神。
鲍义志认为,吐谷浑文化博大精深、品位高、容量大,历史积淀十分厚重,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魅力,是青海省打造“文化名省”独特的优势,对文化内涵的提升和文化影响力的拓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为此。他于2011年在报刊发表名为《吐谷浑文化:历史留给青海的厚重礼物》的文章,并在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在海西都兰创建“吐谷浑文化研究中心”。2019年底,又邀请省内吐谷浑研究领域的几位专家,专程前往甘肃天祝和青海乌兰,考察了两座吐谷浑王室古墓的挖掘现场。得到很多启示和启发,在感到震撼之余,也深信吐谷浑文化终究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现在,鲍义志虽然已过七旬,但仍在通过考察研究,以各种方式努力推动青海打造“中华文明之源”“大禹故里”“花儿之乡”等品牌和挖掘吐谷浑文化为“河湟文化”发展鼓与呼,全力助推青海文旅事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