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是广阔太湖流域湿地中的小小一角,却藏有自然与人文中极为丰富的宝藏:森林、老村庄、叠叠水流、从眼前掠过的飞鸟,这些景观片段构成了这片湿地的古朴与生机。

来「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开启一段绿野仙踪之旅,看数十年来,围绕着人与生活、人与自然的相处环境,这片湿地所经历的独特演变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里国家湿地公园

位于吴江区同里镇东北部,东与昆山市周庄镇相接,西以澄湖西岸、横港河为界,南与吴江区金家坝镇相邻,北含澄湖部分水面、与吴中区车坊镇毗邻。公园总占地972.18公顷,湿地面积830.33公顷,湿地覆盖率达85.41%,2020年1月正式挂牌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以天然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由永久性淡水湖泊、淡水草本沼泽、森林沼泽、河流、库塘等多种湿地类型组成复合湿地生态系统。

昔日肖甸湖变为国家湿地公园

“这里以前是一片湖泊,芦苇丛生,环境优美,当地人都叫它肖甸湖。但在60多年前,这里却成了让人胆寒的危险之地。”每当带领游客参观公园时,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宣教部经理沈越都会这样讲述。

2014年,沈越来到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时,偌大的公园里鲜有游客。“刚来的时候,我对这儿知之甚少,所以经常会向村民了解这里的历史,却发现他们不太愿意提及。随着不断交流,我才知晓这背后的故事。”原来,在上世纪60年代,这片曾经让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湖”,因钉螺泛滥,变成了血吸虫病重灾区之一。为彻底终结病灾,1969年,肖甸湖所在的屯村公社会同毗邻的周庄公社一起围垦了肖甸湖。从此,肖甸湖也就成了一个本土化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保护这片“新生”的土地,成为填湖后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1970年,全公社19个村部分干部群众迁入新村,成立‘五七大队’,也就是肖甸湖村的前身,开始培育经济林。”沈越介绍道,从最早的湖桑苗,到后来的水杉、池杉、香樟,以及毛竹、早园竹等,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这里不但形成了一个平原湿地森林,还与附近的湖泊河流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也就是湿地公园的雏形。

1998年,江苏省农林厅批准吴江肖甸湖地区为“江苏省吴江肖甸湖森林公园”。2009年,经省林业局批准同意建立苏州肖甸湖省级湿地公园,这是华东地区首个集“湿地”与“森林”于一体的公园。2013年,公园被国家林草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9年12月正式更名为“江苏吴江同里国家湿地公园”。

自然生态与水乡村庄共融共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村庄自然“生长”在湿地公园内,经历了生活条件的提高和周边环境的改善,村民们在水乡生活与生态保护之间实现了“同频共振”。

“一开始创建国家湿地公园时,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公园应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功能区,但我们比较特殊,叫‘5+1’,多了一个社区共管区,囊括了肖甸湖村、白蚬湖村两个村庄。”同里国家湿地公园总经理常凯熙介绍,2013年,社区共管区成立后,公园方一方面走访各户村民,将生态保护价值传递给大家;一方面与村委会签订了《村规民约》,形成制度约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植根于村民心中,树林间搭鸟网捕鸟、下地笼捕鱼等行为逐渐消失。村民池老伯介绍,以前湿地公园经常开展“水上市场”活动,他们以传统方式种植的“水八仙”农产品,拿到“水上市场”售卖,很快就会被抢购一空。为了带动村民就业,公园会优先给当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后来在2019年底,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统一合并为三大功能分区,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社区共管区相应取消,村民居住聚集区被划出规范管理范围。但社区共管区这一曾经的特殊存在依然发挥着重要价值:湿地公园与如今600多户村民之间形成了默契,共同守护着这一生态家园。

生态文明与社会效益实现双赢

参天的树木、葱郁的竹林、灵动的湖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公园内河流、湖泊、沼泽、水上森林交织而成的多样生境,成为了万千生灵的繁衍天堂。

今年6月,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出现了一位新朋友——堪察加柳莺,这是公园内观测到的第232种鸟类。目前,这里是苏州市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湿地公园,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8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公园鸟类丰富度最高的区域,当属东南部草本沼泽湿地保育区。”同里国家湿地公园副总经理屠一清介绍,公园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将湿地保育区的保护与恢复视为重中之重。邀请英国野禽与湿地基金会专家等组成项目组,深度研究鸟类迁徙路线和鸟类适宜栖息地环境等方面,历时一年半,历经17轮方案修改,最终完成了东南部草本沼泽湿地保育区的生态规划设计。今年,这一湿地修复案例还入选了苏州市首届十佳生态修复案例。

罕见的青头潜鸭、黄嘴白鹭、红隼等鸟类频频现身,湿地公园的科普价值也大大提升。依托于自身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2014年起,同里国家湿地公园以“科普宣教+生态旅游”为特色,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融合,积极开展沉浸式自然研学教育。“9年来,我们共开展了科普宣教活动1500多场,线下受益人群超30万人。”屠一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