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手们吹响了冲锋号,所有的武器同时开火,枪炮声、呐喊声,瞬间震荡了整个山谷。二连成为了突击队,二十二位英勇的战士手持冲锋枪、手枪,背负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攀着铁链奋勇向对岸冲去······"这段文字出自小学课本的《飞夺泸定桥》课文,描写了1935年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过程。22名红军战士在碗口粗的铁索上,英勇地向着对岸的敌军发起进攻,展现出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作为长征路上的一个经典战例,飞夺泸定桥在历史中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尽管党史和军史上都记载了这一重大事件,但在那个战争肆虐的时代,这22名勇士大多数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夺桥之后就消失了。飞夺泸定桥,英雄们不应该被埋没,为了查清这22名勇士的真实身份,许多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然而,没有人预料到,在40年后的1975年,人们才在河北发现了有关夺桥英雄的线索······。72年后的奇迹。1935年,红军渡过金沙江后,毛主席提出,中央红军应继续前进,渡过大渡河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共同北上抗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蒋介石也预测到了中央红军的行动路线,亲自飞往昆明部署封锁行动,企图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将红军彻底消灭。毛主席。5月24日,红军的先遣部队顺利到达大渡河安顺场渡口,然而结果是,国民党提前将渡口上的船只搜刮一空,他们只找到了3艘小船。然而,红军总人数超过两万人,而国民党的追兵离安顺场也只有几天的路程。很明显,这三艘小船无法在短时间内将两万人快速渡过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蒋介石得知此事后,异常高兴,疯狂大叫道:"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大渡河将是红军覆灭之地!"原来,72年前的1863年,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率领3万军队转战安顺场时,因为没有及时渡过大渡河,被清军追兵围困,全军覆灭。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不禁产生了困惑,如今红军面临的局势与72年前石达开所面临的局势非常相似,难道72年前的悲剧将在此刻重演吗?刘伯承。很快,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也来到了这个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等四人爬上了当年太平军最后覆灭之地——营盘山登高望远。在一座残碑下,毛主席一直在研究地图,他找到了一条绝处求生之路。他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对刘伯承说:“我们还有一拼的,可以走泸定桥嘛!”。刘伯承认为,这个提议很困难,因为此地距离泸定桥三四百里,敌军已经很近,时间上太赶,远水难解近渴。毛主席表示事已至此,别无他法,我们只能一博!之后,毛主席下达了分兵渡河的命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求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右纵队从安顺场渡河,然后沿着东岸一路北上;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为左纵队先头团,沿着河西岸北进,夺取泸定桥。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部队随后从泸定桥渡河。5月27日凌晨时分,红四团在团长黄开湘、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正式出发。在短短一天之内,他们行进了80多里地,期间还打了3场仗,消灭了两个多营的敌军。28日凌晨五点,一名军团司令部的通讯员给黄开湘送来了一封电报,上面标着“万万火急”。原来,中央军委对红四团的行进速度很不满意,限左纵队先头团于29日夺取泸定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路,也就是说,战士们要在一天内走240里路的同时,还要将泸定桥给打下来。黄开湘计算了一下距离后,不由得感慨道:“一天走240里,难!”政委杨成武表现得十分坚定,只说了一个字:“走!”。召开了一次简短的“飞行动员会”后,红四团全体指战员冒着大雨向泸定桥方向急速前进。在前进路上,他们还遇到了国民党部队的围堵,但我们军队在极短时间内就击溃了一个营加一个团部,然后继续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我们军队最终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一昼夜之内飞奔240里路,成功在5月29日拂晓时抵达泸定桥。泸定桥建于康熙44年,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桥。桥身由13根101.67米长的铁索组成,其中9根是桥面,另外四根是桥栏。桥距离大渡河河面有30多米,每一根铁索都有碗口粗。泸定桥曾经是一座有桥板的桥梁,人们在桥上行走时感觉像荡秋千一样晃悠。然而,在红军抵达之前,国民党军为了阻止红军过河,拆除了桥上的所有桥板,只剩下了13根铁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铁索上往下看,人们会看到红褐色的大渡河水汹涌澎湃,连绵不绝,令人胆寒。国民党军还在对岸修筑了防御工事,在高地上架起了机枪,形成了密集的火力网,严密阻挡住了桥面的通行。红四团到达泸定桥后,并没有立即展开进攻行动。相反,他们在当天中午,在沙坝天主教堂召开了一次全团干部会议,商讨夺桥的计划。经过大家的讨论决定,部队将分成三波行动,一部分负责夺桥,一部分负责掩护,剩下的一部分则从下游偷渡过河,与夺桥部队一起夹击敌军。在会议上,红四团三营二连被指定为夺桥突击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议结束后,二连迅速召开了一次全连战前动员会,首长们详细说明了这次行动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并宣布要从中选出22名战士加入突击队。尽管“开路先锋”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巨大的风险,但战士们都积极踊跃报名,要求参与战斗。挑选战士的任务落在了红四团总支部书记罗华生身上。他的标准非常严格,首先从干部中挑选,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排长等;其次,会挑选战斗英雄和平时表现勇猛的战士;同时,参与行动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或者至少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筛选,部队很快组成了一支由22人组成的夺桥突击队。当天下午四点钟,随着红四团团长黄开湘一声令下,身穿冲锋枪、配备马刀和手榴弹的22名战士迅速向闪烁着寒光的铁索桥冲去。敌人并没有预料到红军竟然会在这种情况下发起冲锋,但他们迅速扣动了扳机,用各种轻重武器阻挡住战士们的前进。与此同时,位于西岸的红军战士也开始开火,密集的子弹和迫击炮弹成功地压制了对岸敌军的火力。尽管下面是波涛滚滚的河水,但战士们毫不畏惧,迅速在铁索上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紧随夺桥突击队后面的是由三连连长王友才领导的铺桥突击队,他们一边铺设由百姓自发捐献的门板,一边向前推进。当突击队的战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桥对岸浇起了煤油并点燃了桥板,烈火迅速蔓延,战士们被火海困住了。面对这种卑鄙的敌人,杨成武和黄开湘同志十分愤怒,杨成武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上桥板,对战士们高喊:“莫怕火,冲过去!”。黄开湘团长也紧随其后,鼓舞着士气,带领战士们冲向前方。士气高昂的突击队队员们继续射击并顺着滚烫的铁索向前攀爬,直至到达桥头附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击队队长怒吼一声,率先冲过火海向着敌阵杀去。22名突击队队员中有4人在攀爬过程中被敌人机枪射中,不幸牺牲。剩下的17名战士在队长的率领下勇敢地冲过火海,朝敌人阵地发起猛攻。在激烈的战斗中,我军成功消灭了所有守桥之敌,击退了敌人的反击部队,最终将红旗插到了泸定桥头。红四团主力部队越过泸定桥后,马不停蹄地和右纵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一起合围泸定城。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厮杀,我军成功击败了所有守城部队,占领了泸定城。次日凌晨两点,刘伯承和聂荣臻率领的主力部队抵达泸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天后,黄开湘和杨成武迎来了中央和各军团的领导同志。当毛主席、朱德、周恩来等领导走到泸定桥中间时,毛主席面对着下面的大渡河,缓缓地脱下了自己的军帽,表达了对牺牲战士们的哀悼。虽然飞夺泸定桥的时间不算长,规模也不算大,但它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如果战士们畏惧烈火,如果敌人将铁索炸毁,历史的走向就很可能会产生巨大变化。因此,可以说泸定桥之战挽救了红军。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我军还未完全脱离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杀,参加泸定桥之战的勇士们的名字并没有被专门记录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些勇士们在6月2日的庆功大会上获得了中革军委颁发的奖品:一套写着“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碗还有一双筷子,红四团也荣获了一面写着“奖给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的锦旗。1936年,彭加仑先生听到了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心记录下来。然而,当他跟红四团的同志们了解当年参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们的名字时,大家都记得不太清楚了,因为当时战况太过紧急。在1935年6月8日编印的第186期《战士报》,就出现了“21名勇士”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成武看到文章后指出错误,表示当时共有22名突击队员。然而,寻找幸存者记录名字的调查在抗战爆发后被迫终止。虽然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知,但国内大部分公开文献都没有记载参加这场重要战斗的勇士们的名字,甚至只记载了二连连长廖大珠和二连指导员王海云的名字。剩下的20名勇士的身份和命运,至今仍然没有任何记载。直到1966年,泸定县委宣传部组建调查团,由王永模带队,试图找到全部22名勇士的身份。尽管时隔三十多年,这依然是一项不容易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永模在思考了一番后,决定先调查各地的烈士纪念馆。1975年,他在江西革命烈士纪念馆发现了一份档案,记录着一位名叫刘梓华的烈士参与了飞夺泸定桥战斗的事实。这个消息让王永模非常兴奋,他立刻找到纪念馆工作人员询问消息来源。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份资料是河北廊坊军分区的同志提供的。”得知这个线索,王永模高兴地前往廊坊军分区,并从那里的同志们证实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根据老兵的回忆,刘梓华曾是红四团二连的副班长,也是参与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革命时期,刘梓华经历了许多战斗,立下了五次战功,九次负重伤。新中国成立后,他因恶性淋巴肿瘤在北京陆军总医院不幸逝世。在河北,王永模在刘梓华的子女那里看到了一本随军笔记,记载了刘梓华当年参加飞夺泸定桥战斗的经历。王永模找到了22名勇士中的一个,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调查并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然而,王永模并没有感到沮丧,他继续不断地寻找线索。后来,王永模在泸定县委的指派下,去了一趟北京,拜访了曾任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的罗华生将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王永模的来意后,罗华生非常高兴,并告诉他:当初组建突击队时,他从干部中挑选人员。突击队队长是二连连长廖大珠,除了他,还有二连指导员王海云、二连支部书记李友林,以及三连支部书记刘金山。由于战况紧急,战斗结束后,士兵们就回到了原来的部队,他已经不记得这些士兵的名字了。不久之后,王永模又有机会见到杨成武将军。在杨将军那里,他听到了一个特殊的名字:“云贵川”。据杨成武说,云贵川是个苗族小伙子,入伍时连名字都没有,所以大家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云贵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云贵川只有十五六岁,但他的战斗力非常强。由于他小时候经常跟着父亲到深山采药,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攀岩技巧,常常被选为突击队员。王永模继续努力寻找线索,他的旅程仍在继续。泸定桥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在这场战斗中,包括杨成武在内的许多勇士们看到了“云贵川”与敌人交火的英姿,但很遗憾,“云贵川”在后来的一场战斗中牺牲了。除此之外,王永模确认了杨田铭、赵长发两位勇士,他们都曾参加过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并作为夺桥突击队的一员。

据王永模透露,他总共确认了当年22位勇士中的12位。这些同志中,有的在革命年代牺牲,如廖大珠、王海云于1935年牺牲在了陕北;有的则见证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如李友林和刘金山都很长寿,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逝世。然而,时至今日,仍有10名勇士的名字未能被确认,但我们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勇士的名字一定也会被铭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