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2日下午2点,一位老人小心翼翼地登上了从苏黎世飞往香港的飞机。他戴着一顶紫色礼帽,全身上下都被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只露出一双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然而,这位老人没有想到,他的行动竟然被台湾的蒋介石察觉到了。得知这位老人准备回国后,蒋介石立即命令保密局局长张炎元:“务必尽快了解他乘坐的飞机班次、时间和航线,不惜一切代价解决掉。即使需要再次制造‘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也没有关系!”于是,蒋介石开始了对这位老人的追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凌晨3点的7月17日,巴基斯坦卡拉奇国际机场的塔楼上,一名国民党的狙击手鬼鬼祟祟地注视着整个机场。他心中默念着这次的狙击目标:一个戴着紫色礼帽的老人。几分钟后,一架道格拉斯式客机缓缓降落,这名狙击手立刻紧张起来,手指紧贴扳机。然而,等了十几分钟后,他却没有找到他的目标,那位戴着紫色礼帽的老人竟然神秘地消失了。7月20日上午10点,一架小型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飞机刚停稳,一顶紫色礼帽就迫不及待地从舱门伸了出来,随后,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他快步走下舷梯后,看到面前一张张笑意满面的脸庞,他的脑海里涌出了一个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周总理、贺龙元帅、陈毅元帅、叶剑英元帅……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为何能得到这么多国家领导人的接机?为何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追杀他?他又是如何成功地化险为夷的呢?其实,这位老人是李宗仁。他为了回到自己的故土,不惜一切代价。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当听到收音机里传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白崇禧失望地对李宗仁说:“去台湾怎么样?”然而,李宗仁这次却有了不同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气愤地拍案而起:“去台湾?绝不!我和蒋介石决裂了!”为什么李宗仁会如此气急败坏呢?原来,在开国大典开始的几个小时之前,李宗仁和蒋介石在广州东山的梅花村见了最后一面。作为被架空的“代总统”,李宗仁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几十年来一直憋在心中的话。李宗仁一脸愤怒地对蒋介石说:“这些年来,你真是太愚蠢了。当初到了长江后,你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排斥异己、掩盖真相,你早就背弃了革命和信仰。” 李宗仁对蒋介石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他终于下定决心与蒋介石完全决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让他万万没有预料到的是,在遭受了一番痛骂之后,蒋介石并没有生气,反而非常温和地说道:“德邻兄,一切都是我个人的错,希望你能原谅我。”在分别之际,蒋介石还诚恳地邀请李宗仁:“德邻兄,一起来台湾吧!我们继续做事!” 尽管李宗仁没有当面拒绝蒋介石的邀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接受了邀请。他清楚地知道,蒋介石一向心胸狭窄,如果自己跟着他去了台湾,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张学良。经过深思熟虑,1949年12月,李宗仁乘坐飞机前往美国,而不是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到美国时,李宗仁以“代总统”的头衔受到了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接待。在一次宴会上,杜鲁门坚定地表示:“我和蒋介石没有往来!” 这句话让李宗仁完全放下了心中的不安。 为了开始自己的自由生活,李宗仁在新泽西州购买了房产,并花费大量金钱雇佣了警察保护他的安全。这让他感到安心。 但是,李宗仁没有想到,他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1952年,蒋介石开始削弱国民党内其他派系的势力,李宗仁引以为豪的“新桂系”逐渐被摧毁。 1954年,蒋介石以“违法失职”的罪名解除了李宗仁在国民党内的所有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瞬间,李宗仁从曾经的“代总统”变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闲散之人。美国政府立即撤走了他住所周围的警察,并对他的所有要求置之不理。 现年63岁的李宗仁突然间变得无所事事,内心充满了失意和孤独。为了摆脱这些负面情绪,他每天都只能读书、看报纸来打发时间。随着岁月的流逝,李宗仁对祖国的感情日益增强。1953年7月,他听到了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战胜美军的消息,他露出了久违的微笑。1962年,他得知中国军队打败了印度军队,这让他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心了一整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宗仁对于家国情怀的热爱,最终让他萌生了回国的想法。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周总理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讲话。当时,周总理说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都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国干涉。”这番话激发了李宗仁的激情,他立即做出了回应。在公开发表的《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中,他自豪地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百废待兴,无论是建设规模之大,还是成就之速度,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有回国的想法,但是李宗仁也很清楚,他曾经在解放战争中走过的弯路,未必能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原谅。在犹豫不决之际,李宗仁想到了一个值得信赖的传话人,那就是他的秘书程思远。为了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中情局放松警惕,周总理建议李宗仁定期到欧洲旅行,等到时机合适时,从欧洲乘坐飞机回国。从1959年开始,李宗仁每隔两三个月就会到欧洲旅行,而且每一次都会按时返回美国,在这期间,李宗仁和程思远还在莱茵河畔的一辆汽车上进行了一次深入密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63年12月,在莱茵河畔的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上,程思远向李宗仁转达了周总理做出的“四可”承诺:1、李宗仁可以回国定居;2、可以回来,也可以随时再去美国;3、可以在欧洲居住一段时间再确定最终意见;4、回来后可以出去,出去后还可以回来,来去自由,祖国不会有任何限制。周总理的承诺让李宗仁感动不已,他当即请程思远向周总理转达:“我李宗仁别无他求,只要能回国定居便心满意足!”。经过多次的欧洲旅行,李宗仁发现美国中情局和国民党的特务对他的监视逐渐放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再次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但这次他没有打算回国。然而,李宗仁的回国计划很快就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了,这使得他的归国之路充满了危险。为了确保安全回国,周总理、李宗仁和程思远密谋了整整6年。尽管国民党特务对李宗仁的欧洲之旅不再警惕,但蒋介石还是很快得知了消息。这一切都源于李宗仁的妻子一个无意的举动。为了陪伴丈夫回国,李宗仁的妻子在离开美国之前,悄悄卖掉了所有财产,包括房屋和家具等。这个小小的举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怀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收到了一份紧急消息,要求李宗仁在7月13日之前离开苏黎世,并且在飞机在日内瓦、贝鲁特等地加油时,绝对不能下飞机。李宗仁对中央的指示毫不怀疑。为了保险起见,他在7月12日下午2点顺利登上了飞往香港的飞机。然而,李宗仁的离开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安全,因为蒋介石已经开始行动了。他命令时任台湾保密局局长的张炎元在李宗仁乘坐飞机的路线上安排刺客,特别是在日内瓦、雅典、贝鲁特和卡拉奇等地。蒋介石将重点攻击放在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国际机场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甚至批准了在飞机上安装炸弹的请求。为了保护李宗仁的安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丁国珏向巴基斯坦警方请求援助。作为友好国家,巴基斯坦政府非常乐意提供帮助。1965年7月14日凌晨,李宗仁的飞机刚刚降落在卡拉奇机场,两名巴基斯坦军警上了飞机并将李宗仁带走。然后,在警车的护送下,他顺利来到了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丁国珏特意让李宗仁在大使馆内暂住几天。三天后的深夜,李宗仁正准备休息时,听到有人敲门:“李先生,请立即准备,我将带您去机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美梦被打断,但李宗仁并不生气,因为此刻,他只想尽快回到安全的祖国。丁国珏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跟踪,安排了三辆汽车混淆敌人的视线。两辆拉着纱帘的汽车从中国大使馆驶出后,对面的一辆蓝色汽车立即尾随而去。几分钟后,丁国珏带着李宗仁坐上了一辆相对破旧的汽车,快速前往机场。得益于丁国珏事先与巴基斯坦政府联系好,李宗仁在从大使馆到机场的路上没有遭遇任何阻碍。深夜12点左右,李宗仁成功抵达机场,与此同时,一架飞往广州的小型波音飞机早已经等待多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确保李宗仁的安全,中国大使馆早在三天前就租下了这架飞机,并在李宗仁出发前几个小时才将其提取出来。坐在飞往广州的飞机上,李宗仁既紧张又激动。直到飞机广播响起“已进入中国境内”的声音,李宗仁的脸上才露出安心的微笑。这一次,他终于回到家了。而在几千公里外的北京,有一位老人正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他,那个人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无论是李宗仁还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抛弃对家乡的深情厚意。而我们的国家、领袖和人民,也会永远欢迎那些身在海外的爱国之人。

这正是伟大的中国和伟大的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