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建与文明的碰撞随处可见

1906年8月,慈禧召直隶总督袁世凯进京。听说天津的司法改革搞得有模有样,袁氏连《立宪纲要》都在着手准备,因此,立宪一事,慈禧想听听他的意见。

袁的建议是,要立宪先组阁,欲组内阁,须先改革官制。慈禧对此还算满意,命他和奕劻、瞿鸿禨、鹿传霖、荣庆、徐世昌、铁良六位军机大臣研究立宪方案。

9月1日,慈禧颁布《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次日成立编定官制局,办公地点设在海淀朗润园,“门外盛陈兵卫,稽察甚严”。立宪研究小组像高考命题的专家们一样,被隔离起来。

一个月后,袁的立宪方案出炉。按照他的意思,撤销军机处、吏部、礼部、都察院、宗人府等机构,改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部和海军部,工部和商部合为农工商部,增设资政院、审计院、交通部,六部中唯一不变的是新政时期改设的学部。改制后,成立责任内阁,内阁设总理一人,总理有任免内阁成员的权力。

显然,袁心中这“一人”,非奕劻莫属。

论及改革,自古是说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很难,因为总会触动权贵利益,遇阻事小,为此丧命者多矣,君不见商鞅等人是何下场?一旦动了改革官制这个刀子,慈禧大权旁落,大批官员也面临失业危险。何况掌握大清实权的多是满人,他们很怀疑老袁的立宪动机,认为他一为自保,二是为了与满人争权。在立宪委员会中,只有袁世凯是地方官员,其余都是军机大臣,尤其是瞿鸿禨,不但是他的资深政敌,还很快发展成一股强大的反袁势力。

遇见老瞿,袁第一次感到什么叫压力山大。

瞿鸿禨,字子玖,湖南长沙人,早年做过河南和江浙等省的学政,大体类似于现在的教育厅厅长,行使督察职责,兼管一省教育。当时有个传言,说瞿鸿禨在河南做学政时,因受到陈州官员冷落而迁怒学子,致使当年陈州府各县秀才零录取,而那年项城的第一名,正是袁慰庭。当然,这只是无据可查的传说罢了,何况,老袁自己都不承认他是学霸。

庚子之后,大臣多被流放赐死,造成中枢空虚,瞿鸿禨因此得以擢用补空,步入军机。尽管和老瞿是政敌,袁一向卑己用人,还是没少做他的功课,先后用重金收买,但作为最后的清流代表,瞿鸿禨并没有理会。袁束手无策,直叹天下竟有如此不识时务之人。老袁称帝以后,再次“纡尊降贵”争取瞿氏入股,瞿亦坚决不受,袁氏这才决定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年龄的瞿鸿禨(1850-1918)

不仅是朝中大臣,连袁的胞弟袁世彤也反对他立宪,声称袁家三世受恩,历代忠良,名声被他糟蹋殆尽。说起袁氏这位胞弟,袁家除袁克文有名士之风外,袁世彤也小有名气。他对政治没多少兴趣,喜欢和花花草草打交道,在袁寨老家开辟了一片花园,取名“怡乐园”。除了爱养花,袁世彤对诗词歌赋亦有研究,尤其国画功底,颇具大家风范。

其实,袁世彤并非真的不问政治。辛丑那年,他上书河南巡抚景星,托其转呈荣禄,裁掉袁世凯的兵权,以防其尾大不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同时他还说,如果不采纳我的建议,万一将来我哥谋反,还望免去我的株连之罪。想得果然周到,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大义灭亲了。自古名士多行荒唐之事,袁世彤当然还没完。1915年,听说兄长要当皇帝,袁世彤更看不下去,索性召集一帮人马,宣布起义。袁慰庭闻之哭笑不得,派陆建章赶到豫陕交界驱散“起义军”,至于怎么处理他这位弟弟,史料没有详细记载,据说是关押一段时间之后直接赶回了老家。

自家兄弟都背后拆台,其他人更不用提,由于袁提议废除太监和宫女,连李莲英也对他爱答不理。据老袁与堂兄袁世勋信中所书,在一次立宪研讨会上,载沣不但“出口谩骂”“强词驳诘”,还“出手枪拟向余射放”。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

袁心里清楚,在所有这些大臣里,载沣是他背景最硬的政敌,但高压之下,他仍强硬表示,“官可不做,宪法不能不立”,欲“以死力相争”。在反袁的声音中,除载沣、铁良等满人贵胄,徘徊在失业边缘的汉官也一起弹劾他,揪着他的兵权问题不放,奏请杀掉“袁贼”。一时间,王莽、曹操、朱温、刘裕,这些让袁氏如芒在背的名字洪水猛兽般向他涌来。

拥兵自重历来为政治大忌,老袁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除京旗第一镇,他一人手握北洋五镇,不能不引起清廷的警觉。于是,慈禧也开始不能免俗地考虑舆论影响了,她觉得既然大家都能想到,就说明这确实是个问题。老太太长居深宫这么多年,就是看,那些阴谋阳谋也都看会了,何况她还是一个骨灰级老手。最终,慈禧将方案的核定权交给了瞿鸿禨和孙家鼐。

这意味着,袁的新官制方案没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立宪的结果:皇族内阁

1906年11月,慈禧发布厘定官制谕,中心思想为八个字:一切照旧,毋需更改。

翌日,新任各部院大臣名单公布:瞿鸿禨、鹿传霖仍分别担任外务部和吏部尚书;戴鸿慈,法部尚书;溥颋,度支部尚书;溥良,礼部尚书;荣庆,学部尚书;铁良,陆军部尚书;载振,农工商部尚书;寿耆,理藩部尚书;民政部尚书由原巡警部尚书徐世昌担任,新增一个邮传部,尚书为张百熙。

忙活一年多,换汤不换药,这哪是立宪的节奏?

慈禧有此举动,老袁觉得“坦白从宽”的时候到了。人生在世,哪能尽如人意,以他现在的身价,被人猜忌也属正常。目前最识相的就是自解兵权,主动消除这个威胁,澄清误会,这一点,他还算有自知之明。

日人佐藤铁治郎说过,整个晚清政局,只有慈禧能驾驭得住袁氏,所以1908年之前的一切都风平浪静。袁自己也承认,正是有慈禧这位老江湖在,他的步子才始终迈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纵观清廷宪政,虽是毫无诚意、无关痛痒的权宜之计,倒也无心插柳,意外激发了民间的大规模覆清活动,直至最终覆亡。这一场以王朝覆灭为代价的政治秀,究竟是闹剧,还是悲剧?抑或二者兼之?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