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2021春拍现当代艺术晚拍的现场,一幅油画的拍卖让现场陷入了焦灼,现场众人都在猜测这幅画究竟花落谁家。

终于,随着拍卖师的敲击声,这幅画最终以1.6亿的高价成交。这幅油画描绘的场景非常简单,就是一对藏族男女在亲吻,为什么这样简单的场景能卖出如此高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跌宕起伏的画画生涯

这幅画叫做《牧羊人》,如果要谈论这幅画的价值,就绕不开它背后的创作者陈丹青。1953年,陈丹青出生于上海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中。

他的父亲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人,因为很喜欢文天祥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于是给他起名陈丹青。陈丹青自幼就喜欢画画,他的父亲就是他最初的艺术启蒙老师。

他14岁那年,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年代,但是这一切和小孩子暂时没有什么关系。他照旧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临摹画像,在这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世界美术史的画册,从而有机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的画作。他画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画画技巧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这段安稳快乐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全家也被牵涉其中,被注销了城市户口,陈丹青由此从初中的课堂走向乡村的土壤。可是当时的乡村条件非常艰苦,陈丹青住的好几个男生一间的大通铺,每天一醒就有无数的农活等着。

插秧收割的工作让从来没干过农活的陈丹青手上很快就磨出了茧子,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其他人一有空就抓紧时间休息恢复精力,但是陈丹青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得了空就要开始画画,画画对他来说比休息更有用,时间一长,他画的越来越好。

他的这个长处也被当时的村干部发现,安排他负责村子的宣传工作,分配给他的农活就少了很多,他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练习画画,一练就是好几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20岁的时候,陈丹青来到了苏北的一家火葬场,在这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画骨灰盒,这件事想想也是挺可怕的,不过陈丹青毫不在意,只要能画画就可以,因此工作一年下来,他画了上千个骨灰盒。

但是他的心并没有局限在这小小的盒子上,《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几本连环画让陈丹青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画家,他也得到了从农村调往省里学习的机会。自此以后,陈丹青的人生好像变成了一片坦途。

他作为青年人才被借调到西藏搞创作,面对这令人耳目一新的西藏天地和西藏人民完全不同于内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陈丹青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开拓出了自己的创作思路,画出了《泪水洒满丰收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幅画入选了1977年“全国美展”,让陈丹青成为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也为他二次进藏创作《西藏组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陈丹青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宝贵的机会,于是也报名参加了高考,虽说陈丹青画画技术一流,但他本身的知识储备只有小学水平,根本不懂英语,只能在高考的英语卷子上写下自己是知青不懂英语的话。

本以为这次考试肯定要名落孙山,没想到他最后居然考中,以外语0分的成绩进入中央美院就读。

创作巅峰

在校期间,陈丹青画画突出且风流,身上有着极其鲜明的个人魅力。人们常常称呼他为“会画画的臭流氓”,对于这一名称,他并不反驳,仍然我行我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获得了二次入藏的机会,在这里,他一幅接着一幅的创作,好似有用不完的精力,最终呈现出《西藏组图》,上文拍出天价的《牧羊人》就是其中之一。这组图的出现,堪称对国内绘画的一种颠覆,引起众多画家的惊叹。

那么陈丹青的“西藏组图”到底好在哪里呢?

这就要说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西藏组图》创作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整个中国的美术创作仍然处于“红、光、亮”的阴影之下,以主题性和思想性为主导的美术创作观念,依然束缚着很多画家的手脚。

很多画家还在创作主题性的作品和在描绘工农兵形象、英雄群像、大题材、大场面等创作方面苦苦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潮流和情势面前,陈丹青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他以现实主义思想和极其大胆的创作思路,冲破了当时的束缚,直接去描绘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片段,使得之前如空中楼阁一般的绘画回到了人间。

西藏组图一共有7幅画,这些作品都由一根主线串联,那就是西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创作者的真情实感。例如其中的《母与子》一图,画的就是三位母亲和她们的孩子,母亲的神情是有些呆滞、冷漠的,与之前传统的描绘大相径庭。

在传统绘画中,总是将这些辛辛苦苦一辈子的劳动妇女描绘的笑逐颜开,精力充沛,但是在陈丹青观察看来,其实她们经常是疲惫的、默不作声的,这才是劳动者的真实反映。

而《康巴汉子》这幅图的描写就更加直接,刻画了5个男子站立的场景,但是通过他们黝黑的皮肤、平和的眼神,康巴汉子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这七幅画中,最受大众喜欢的,还是要属《牧羊人》。画面中的应该是一对情侣,女人坐着,脸上透着害羞的红色,似乎是要拒绝但是又满脸写着欢喜,她靠在石头旁,左手似乎还在拉着男人的衣服,是要推开他还是拉他靠近自己呢?

而男人的表现就显得直白的多,他直接弯下身子去亲吻面前的女人,整个画面的组合非常和谐,洋溢着爱情的味道,画中既没有政治意义,也没有教条式的内容,向观众展示了真实的自然与生活,拥有令人震撼的力量。这在当时的中国油画创作中是很难见到的。

特定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西藏组图》非同一般的历史价值,陈丹青描绘藏民们日常的生活片段,洋溢着朴素热烈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感染力,彻底摆脱了当时中国油画的局限,拉开了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率性而为

陈丹青也因为自己的创作获得了留校任教的好机会,可是他留校任教的工作才干了一年,就做出辞职的决定,他想要到国外的博物馆去看画,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在留美这段时间,他结识了对自己影响颇深的老师木心,两人亦师亦友,他们在一起畅谈艺术,在木心的帮助下,陈丹青成功举办了个人展,他也是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个人展的第一人。

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后,陈丹青回到了中国,他被聘请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成为了一名教授。但是他的思想观念在本土教育上显然的有些水土不服。在他看来,一场硬性考试不能决定学生质量的好坏,仅仅凭借一张成绩单就决定学生的去留实在太过轻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在报考陈丹青名下的学生中,就存在专业能力过硬,却因为其余两科成绩差强人意而榜上无名的,只能重头再来。

其实这种反反复复的考试只会伤害学生对于绘画的爱好,让很多有天赋的孩子没有办法继续前行,这种情况着实令陈丹青难以接受,于是在2004年,他再次提出了离职,从人人艳羡的大学离开。

变得平和

2006年,陈丹青获得了中国首届“时代艺术家大奖”,自此以后他便很少再画,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节目《局部》和木心美术馆上面。

他所主讲的三部《局部》在豆瓣上都获得了9.4以上的高分,由他担任馆长的木心美术馆坐落于木心的故乡乌镇,如今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景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或许是阅历丰富了,他的性格也变得平和起来。之前的他好像总是抱着批判的态度看一切,干什么,说什么只随自己心意,这种所作所为引起了巨大的舆论,媒体攻击他的所作所为是哗众取宠,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气,但是也有人觉得他敢于讲真话的人。

面对自己的这些是是非非,他已经能非常平和的接受,或许现在的这种生活更加满足他的内心追求。

结语

回顾陈丹青的前半生,他的《西藏组图》为他带来了诸多的美名和赞美,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引导了新的方向,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但是他好像对这些身外之名都不在意,一直按照自己心去做事,简单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