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成为中原新王朝。然而,当他向周边国家宣告霸业时,特别是对日本发出朝贡要求时,却引发了一场令人始料未及的波澜。这一段历史中,刘伯温的明智决策成为值得深思的经典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日本的傲慢与拒绝

首先,让我们回到1369年,朱元璋决定加强外交关系,派遣使者杨载、吴文华前往日本与当时的日本南朝执政者怀良亲王见面,邀请他派遣使者到南京朝贺大明天子并朝贡。朱元璋的国书中甚至提前承认怀良亲王在日本的统治地位,显示友好的姿态。

然而,怀良亲王的态度却是十分傲慢。他不仅下令斩杀了五名使者,还将杨载和吴文华监禁虐待,最终赶出日本。回到南京后,两位使者向朱元璋述说了日本的无礼行径,并呈上怀良亲王的国书。

怀良亲王的回信充满了对朱元璋和中国的轻视。他质问朱元璋为何要称臣,嘲讽其贪心,表示即便国家小,也有贤人武将,拒绝屈服。怀良亲王甚至在信中使用了给君主的惯例用语,但放在这个语境中显得挖苦嘲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看罢怀良亲王的回信大怒,几欲出兵灭掉日本。这时,刘伯温出面劝阻,坚持不能出兵。朱元璋生气地向他询问原因,但刘伯温强调不能轻举妄动,尊重日本或许更有利。尽管朱元璋心头怒火难平,但出于对刘伯温的尊重,最终选择忍耐。

二、刘伯温的劝谏与理由

刘伯温阐述了不可攻打日本的两大理由,首先是日本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山地众多,不熟悉地形的明军很容易被日军击败。此外,大明国内正面临百废待兴,需要大量劳动力来重建,出兵日本将再次导致人口短缺和社会动荡。

其次,日本内部正陷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北朝和南朝对峙,怀良亲王自尊为“日本国王”,使团访问时也到了吉野朝见他。然而,消息传递缓慢,使团到达日本的时间是1369年,而南北朝分裂始于1336年,两国长达一百余年未曾有过来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良亲王在南朝的争斗中败给北朝,被流放至吉野,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刘伯温告诉朱元璋,攻打日本将使明朝卷入这场内乱,而明朝应该继续观望,坐收渔利。

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劝说下,冷静下来,回想到元世祖曾多次出兵日本却未获成功的历史,最终决定不贸然攻入日本。

三、“不征之国”日本的决断

1265年,元世祖忽必烈多次致书日本,欲使其臣服于元朝,但未得到回应,引起忽必烈的疑惑。经过数年,元朝派遣赵良弼出使日本,但他在日本停留三年,仍未找到国都和执政者的线索,只知道日本混乱,盗匪横行。

赵良弼归国后报告了情况,揭示了日本的混乱局面。面对日本的不可知和不稳定因素,忽必烈想亲自征讨日本,但历史的教训使他三思。在1274年和1281年的两次东渡攻击中,元军遭遇台风,导致严重损失,最终无功而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次台风被日本人称为“神风”,在中国传为神奇之事。朱元璋回忆这段历史,意识到攻打日本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于是决定放弃对日本的军事行动,并确立了“不征之国”的外交政策。这一决定成为大明外交的核心原则,为后来的国家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朱元璋不再考虑对日本的军事征讨,但日本却成为明朝近三百年的“倭患”。每一代大明皇帝都对日本的骚扰感到头疼,多次致书“日本国王”要求管理好海盗,但往往杳无音信,

日本政府也束手无策。倭患的根源可追溯至10世纪末,当时日本社会处于混乱时期,农民流离失所,成为海盗,后来演变成武士阶层,并形成日本的幕府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领导层面,冷静而明智的决策至关重要。朱元璋想灭掉日本的冲动被刘伯温的劝谏挽救,而刘伯温的智慧决策不仅在当时稳定了国家局势,更为后来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段历史故事教导我们,领导者在危机时刻需冷静应对,理智的决策才能赢得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