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秦纪一: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公元前255年)

【原文】

原文太长,略。

【译文】

燕国的客卿蔡泽听说了这件事,便向西进入秦国,先让人向范睢扬言说:“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之士,他一见到秦王,就必会使您为难,进而夺取您的位置。”

范睢很生气,遣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时态度傲慢不敬,使范睢大为不快,因此斥责他说:“你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那就让我听听你的根据。”

蔡泽说:“吁,您见事何其迟啊!四个季节按春生、夏长、秋实、冬藏的次序,各完成它的功能而转换下去。您难道没有看到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的下场吗?这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范睢笔意辩驳说:“有什么不可以的!这三个人的表现是节义的准则,忠诚的典范呀!君子可以杀身成名,并且死而无憾。”

蔡泽说:“人们要建功立业,怎么会不期望着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呢!身命与功名都能保全的,是上等的愿望;功名可以为后人景仰效法而身命却已失去的,就次一等了;声名蒙受耻辱而自身得以苟全的,便是最下一等的了。商鞅、吴起、文种,他们作为臣子竭尽全力忠于君主取得了功名,这是可以为人仰慕的。但是闳夭、周公不也是既忠心耿耿又道德高尚、智慧过人吗!从君臣关系上说,那三人虽然令人仰慕,可又哪里比得上闳夭、周公啊?”

范睢说:“是啊。”

蔡泽说:“如此说来,您的国君在笃念旧情、不背弃有功之臣这点上能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哪一个相比呢?”

范睢说:“我不知道能不能比。”

蔡泽说:“那么您与商鞅等三人相比,谁的功绩更大呢?”

范睢说:“我不如他们。”

蔡泽说:“这样的话,如果您还不引退,将遇到的灾祸恐怕要比那三位更严重了。俗话说:‘太陽升到中天就要偏斜而西,月亮圆满了即会渐见亏缺。’进退伸缩,随时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以求适应,是圣人的法则。现在您仇也报了,恩也报了,心愿完全得到满足却还不作变化的打算,我私下里为您担忧!”

范睢于是将蔡泽奉为上宾,并把他推荐给昭襄王。秦王召见蔡泽,与他交谈,十分喜爱他,便授与他客卿的职位。范睢随即以生病为借口辞去了相国之职。昭襄王一开始就赞赏蔡泽的计策,便任命他为相国。但蔡泽任相国几个月后,即被免职。

【解析】

此时的范雎处境并不是很好,一来因为范雎推荐的王稽、郑安平出问题,范雎要承担连带责任。往轻了说,罢官降职。往重了说,搞不好杀头都有可能。如何处置范雎秦王自己也为难,所以才会有秦王敲打范雎,范雎虽然看出秦王心思,但也无可奈何。

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郑安平、王稽等皆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应侯惧,不知所出。

秦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其一,范雎本身戴罪,要处置给朝野一个交代,算是定人心。

其二,长平之战后,虽然没有趁机灭赵,但是赵国元气大伤,天下已经无有能和秦国对抗的国家。范雎对于秦国的价值基本上没有了。

其三,此时秦王已经七十一岁(秦王19岁登基),纵然古代贵族懂得养生、生活条件好寿命能长。但是再长,71岁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寿了。秦王料定自己时日无多,要安排后事,朝野中就要选择能够辅佐新王平衡实力之人。

其四,白起之死固然有白起自己作的因素,但若没有范雎推波助澜,白起也不可能真死。对于白起之死,秦国国内有怨气,这股怨气需要发泄出来才行。

“王乃使使者赐之剑,武安君遂自杀。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其五,范雎身居相位(公元前266年起)11年,多少人想升而不得,多人眼红他的位置想把他拉下来。

这些因素之下,范雎的确要动一动了。但是怎么动?要考虑这三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