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朋友聊他们的心路历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最令我感动的,是一个画家。

我问他:当他的画没有人买的时候,他靠什么养家糊口?

他说他也做茶叶生意,赚的不多,但足够养家糊口。

我又问他:当他的画没有人买的时候,他为什么还能够坚持画画?

他说他从小画画就很好,大家都说他画的好,他也喜欢画画,无论平时靠什么营生,反正每天画画是不可缺少的。

他说某一天他参观某个活着的大师的画展,自己差点放弃了,感觉距离人家太远了。没过多久,他又开始画了,因为画画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种习惯。直到几年后,他发现那个大师的水平也不是不可接近的。

我又问他:第一幅画是怎么卖出去的?

他说他信佛,结识了一些信众,这些信众中有人觉得他画的好,请他画佛像,于是就有了第一笔生意。

他的画室里堆着一大堆的佛经、典籍,我想他应该是非常懂佛的。

我问他墙壁上最大的那幅画里边的佛像都是谁,他给我讲了半个小时那幅画里边的佛像人物,又给我讲了半个小时画面的色彩关系以及构图的数学逻辑。

果然,他懂佛,懂画画。

我回想西方的画家,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大都是在画教堂壁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是给达官贵人画的人像,这些自然都是“赚钱的营生”。包括近代的齐白石,虽然画虾画的最好,但最开始也是靠给人画人像而谋生的。

艺术家最开始都是很苦逼的,尤其是画家,因为在成名之前,没有人愿意花钱买他们的东西用来收藏。所以,如果想坚持理想,还要同时养家糊口,那就不得不从事一些当时社会最需要的但可能是上不了台面的工作,比如画宗教画像,比如画人像。

话说回来,谁又能否认《蒙娜丽莎》这幅甲方订购的人像画的艺术价值呢?

回顾一下,艺术的产生,本就是社会需求带来的一种工艺品或娱乐品的极致体现。包括绘画、音乐、瓷器、雕塑、电影等等。

只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某些艺术家就脱离了社会需求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桀骜不驯的穷困潦倒的倒霉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