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2022年,苏州市姑苏区发布《全面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着力打造由社区工作者、海棠先锋、社区医生、社区民警、社区调解员、社区规划师构成的基层服务“六支队伍”,整合多元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探索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真正将姑苏区打造成“福气之城”。

在“六支队伍”中,社区规划师的力量尤为关键。“社区规划师要发挥好桥梁作用,既做好政策宣传和技术把控,又要倾听群众需求,让城市更新更加符合民意,”苏州市委常委、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在近日举行的全区社区建设大会上表示。

从去年开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分院主任规划师李晓晖往返苏州、北京的“双城生活”有了一些新变化,“走街串巷深度融入和体验古城生活,周一到周五基本在苏州,周末回北京,” 李晓晖说,把‘社区’两个字去掉的话,其实规划师的工作跟警察、医生等职业是一样的,这个角色在城市里存在了很久,只不过当时没有带上“社区”两个字,成为一个特殊的身份。

“总的来说,社区规划师还处在探索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李晓晖告诉记者,除了城市规划,近几年,围绕古城更新也做了不少片区规划和专项类规划,包括过云楼——怡园片区、天赐庄片区、平江九巷平江九巷项目规划等。“社区规划师”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社区”,一个是“规划”。“社区”视角让我们在做规划之前,要发放调研问卷、开座谈会,征求居民意见,“规划师”角色,要求我们通过规划技术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说到底,虽然规划做的事很大,最后解决的是老百姓最重要的实际问题。”

李晓晖和团队一起工作时,会分成各种组,包括综合组、产业组、文化组、生态组、社区组,“扎”到苏州的大街小巷,去实地调研居民生活的空间和环境的真实情况,一条一条去梳理老百姓的想法和意见,相信未来的规划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发展之后,为大家的生活带来改善和变化。

作为一名社区规划师,需要全过程伴随老百姓并当好倾听者。9月,姑苏区社情民意联系日活动首次迎来社区规划师,他的团队来进钮家巷社区和大儒巷社区,倾听居民心声,走到他们的院子里去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城很特殊,既是老百姓生活的片区,也是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瑰宝,更是一片系统运作的城市功能区。因此,在古城里每做一件事情,规划师都要用系统性思维来统筹协调,一方面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必须站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城市发展的视角,” 李晓晖举例说,有居民反映家门口这个地方为什么老堵车,这种情况不是简单疏散一下,把路修一修能解决的问题,有可能是需要把古城的整个交通进行优化,小小的堵点反映的是整个古城交通路网的系统组织出现了矛盾,因此要从规划层面着手,将整个姑苏区的交通道路和出行方式进行优化,通过古城外围交通的便捷性让穿越古城的交通尽量减少,古城内让轨道交通和绿色交通出行更方便,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这样的系统思维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也体现得非常充分。李晓晖说,过去很多小区改造可能会在建筑翻新和景观美化“小修小补”,但“治标不治本”,更需要去切实改善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比如规划师做景观构筑物的时候,会让它能遮风挡雨、能游乐休闲,甚至能补充些便民服务设施;而在做外立面改造的时候,不仅仅是刷墙,会把墙体加固、保温、加装电梯等一块去解决。规划师也会鼓励居民参与到改造的过程中来,提出需求、商讨方案,“共同缔造”。

满足市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需求,是规划编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社区规划同样如此。当城市发展已经从极速扩张阶段到了存量发展阶段,这两年在做苏州总体城市设计的时候,特别强调的是要让规划更有温度,聚焦到城市更微观的角落,关注居住者的需求和愿望,朝着这个目标去“精雕细琢”,把生活空间做得更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