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奇、杨政
1、港股成交额达到创纪录低水平
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截至9月30日的前三季报,前三季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097亿元,较2022年同期下跌了12%。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9月,2023年创业板的日均成交额仅为1.49亿港元。同时,港股创业板指数接近归零。
2、曾经引以为傲的亚洲最大资本市场风光不再
根据港交所数据,近10年来,港交所成交额出现一定上升,2021年较2013年上涨166.51%,但到完全进入美元紧缩周期的2022年,港股交易额开始回落,2022年下滑25.08%,2023年前三季度,又回落12.74%。
从股份集资总额来看,2022年,港交所股份集资总额下降67.32%,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包含IPO与再融资)金额为744亿港元,较2022年上半年融资金额1150亿港元减少35.33%。
3、港币交易显著萎缩
在2021年美联储加息之后,港币几乎完全依靠金管局干预勉强维持联系汇率弱方保证线,香港金管局已多次出手买入港元,截至11月10日,因金管局频频出手也使香港银行体系的结余不断减少,降至449.42亿港币(2021年美联储加息前,香港银行体系结余为4617亿港币,下滑到90.27%)。
需要不断输血才能保住的联系汇率,正在成为香港经济的失血点。
4、服务业在疫情后恢复缓慢
根据香港统计处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与2022年第二季比较,住宿服务业(+45.5%)、银行业(+31.0%)、膳食服务业(+24.3%)、零售业(+17.5%)和行政及支援服务业(+16.0%)的业务收益均涨幅较大。运输业(-24.9%)、进出口贸易业(-14.2%)、速递业(-13.4%)及批发业(-12.4%)的业务收益同期跌幅较大。旅游、会议及展览服务的业务收益同比上涨385.8%,电脑及资讯科技服务的业务收益同比上涨6.5%。
对比疫情之前2019年,服务输出年化同比回落5.82%,本地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年化同比回落7.24%。此外,从cpi组成来看,香港的租金对cpi的影响仍然为负,这意味着经济恢复情况仍然较差。
可以看到,在疫情之后,香港服务业中旅游相关产业出现一定回升,但从租金水平来看恢复情况较不明显,此外物流与贸易仍然不振,部分物流业可能面临永久转向东南亚的可能。
5、中资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正在取代美资
据firstbull数据显示,中国内地企业总部设在香港数量近年来显著增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数量从83家增长至168家(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数据)。
与此同时,在香港运营的美国公司数量已连续四年下降,欧美日跨国公司包括摩根士丹利、美国联邦快递、戴森、英美烟草集团、索尼互动娱乐(SIE)等纷纷选择将总部由香港转移到新加坡。
6、港人移民潮
据香港统计处数据,截至2022年末,香港总人口为733.32万人,较2021年减少7.99万人,较2019年下降17.47万人。根据香港教育局数据,香港小学生数量快速减少到2015年之前的水平,小学生数量减少意味着最有当期消费能力的群体在减少。
另一方面近半年来,随着疫情后部分香港居民返港,且香港在2023年与2024年取消优才配额与人才引进计划的推进,2023年年中香港人口临时数字回升至749.81万人,接近峰值水平。但这一人口回升是建立在疫情结束与放宽配额政策窗口期的基础上,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7、观点
港股的长期萎靡港币的不断失血,都让香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逐渐弱化。
同时,在港跨国公司的减少与人才的流失则是更为严峻的挑战,而目前确实看不到有效的政策出台,香港经济大概率整体进入一个相对长周期的萧条。
(全文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