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秦纪一:秦孝文王元年(辛亥,公元前250年)

【原文】

  • 魏安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译文】

魏国国君安王魏圉向孔斌询问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没有这种人。如果说可以有次一等的,那么这个人就是鲁仲连了!”安厘王说:“鲁仲连是强求自己这样做的,而不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说:“人都是要强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这样不停地做下去,便会成为君子;始终不变地这样做,习惯与本性渐渐相融合,也就成为自然的了。”

【解析】

孔斌,孔子的六世孙,做过魏国的国相,后来辞官。这是他对于鲁仲连和魏王的一番对话。这段话的重点并不在于鲁仲连是否是高士,而在于孔斌最后一句话。

“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通俗简单的来说,装得久了,一直装下去,自然就成了。如果放在现在就是关于人设应该怎么做?今天就来谈谈人设这东西。

人设的形成

所谓人设,其实源于影视剧中关于人物角色的定位。如果放到这个社会,那就是一个人表现在别人面前是个什么样。通常来说,人设的形成有三种。

第一种是主动选择。你接受到很多信息,比如学校教育、社会经历、后天阅读,你可能在这些里面主动选择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旦你选择了,你就会对这类人应该有的样子进行模仿学习。这是完全主动行为。

第二种是环境需要。所谓环境需要,就是当下环境需要什么样的人设,你主动靠上去。不管你是真心的还是装的,在环境作用下你做出这样的改变,多半是因为在这个环境下,这样的人设更有市场,能够带来更大的利益。这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相结合。

第三种就是外界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设,自己说了不算,别人帮你决定了,别人把你打造成一个相应的样子。这就是一种完全的被动。比如明星的人设,就是这种。当然,这种外界选择,并不一定有非常明晰的界定,甚至也包含了第一种和第二种。

人设有什么作用?

1.名词挂钩

每一种人设,其实都代表一个名词。比如诚信、仁慈、残忍、义气之类的。你的不管这个人设是不是你自己选择的,只要你做类似的事情多了、表现出相应的状态多了,那么自然而然当别人想起某些名词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