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蔄山小学力促“双减”落实落地,推进五育并举,重新审视校园文化发展,厘定以劳动教育为重点开发内容,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劳动场景,掌握劳动技术,享受劳动成果,建立阶梯式四级劳动教育模式,成为校园快乐特色文化与全环境育人新的发力点。

从“课”到“育”,梳理校本劳育资源。

学校快乐社团已有衍纸画、手指画、烘培厨艺和小工匠梦工厂等多个团队。小工匠梦工厂的队员利用小型机床,把红木、檀木经过“切、削、研、磨、钻、穿、结”等多道工序,团体合作,最终成为一件艺术品。红木、檀木木质坚硬,耐磨,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是反复琢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老师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中,学生真切体会获得劳动价值、劳动回报的成就感。

从“校”到“家”,延伸家校共育成果。

随着学校课堂学习由线下转为线上,学校劳动教育主阵地发生转移。劳动课程变为劳动清单,学生、家长协同合作,将日常生活劳动分为4个主题,分别是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的使用和维护。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定不同的任务内容,如低年级烹饪可以制作水果拼盘,高年级烹饪可以制作拿手菜。线上学习和家务劳动的劳逸转换中,学生既能感受父母劳动之不易,又是共享劳动成果,感恩父母教育的有效落脚点。

从课内到课外,融合多种学科教育。

开辟“成长乐园”耕植园地,把劳动教育搬到大自然,田间劳作为学生快乐成长赋能。科学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关注作物生长过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拍摄等方法,探寻生长的奥秘,积累自然科学知识,建构科学探究经验。美术课时,老师又把学生带来,直观感性的笔触,以劳悟美,以美育人。多学科参与的“大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劳动体验,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不断提升劳动素养。

从体验到展示,搭建多元评价平台。

学生亲自动手,亲历劳作,劳动过程以照片或视频方式留影,定期进行班级—年级—校级展评。此外,组织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竞赛,组织“小制作、小发明、小创新”科技节,组织校园收获节等。这些活动与雏鹰争章、好习惯乐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评选劳动创新小能手。学校发挥区域工业强镇优势,与威达联合,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定期进场参观访问,感受劳动创造美好富足生活。与社区结对,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宣传、卫生清洁等劳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多维展示与多元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劳动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