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很火的一篇文章说马拉松太多,非洲人和中年人快不够用了。

可一边说着比赛太多的同时,还得看见这样一组数据:今年的北马中签率是23%,上马中签率13.7%,明年全国首场比赛厦马更是直接降到了5%。

对于北马这样的国内头部赛事,跑者的参赛热情依旧高涨。

到底是跑者不够还是比赛不够?这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甚至是今天中国路跑市场的最大矛盾。

赢者通吃本就是体育行业的常态,而过去三年的疫情又加剧了赛事行业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并且是越来越强。

对头部赛事而言是典型的卖方市场,话语权被国内少有的双金、甚至双白金赛事掌握;但对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的地方性赛事而言又变成了买方市场,跑者用脚投票掌握话语权。

中小赛事普遍有这么几个通病:

一是没钱。政府不拨款支持,赞助商投入意愿不高,试错意愿也不高,愿意投入的也往往把金额调到最低。

二是没人。某北方县级市赛事,半马规模1500人,但初步报名下来只有700多人。

三是没经验。赛事协调会主政一方的领导往往信誓旦旦,但真执行起来却完全不一样。

行业想要整体健康、可持续地往前走,需要小赛事们大起来。想要大起来,社会的总蛋糕势必要大起来,宏观经济要健康起来,这是一切的基础。

虽然没钱,但起码可以有更多的服务意识,用好政策工具箱,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到马拉松比赛中来。

同时,三四线城市和县级市赛事尽量不要好大喜功,动辄目标五千人甚至万人规模。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办赛经验等都需要慢慢积累,由小变大绝非一日之功。

最后,由小变大势必要形成差异化的错位竞争优势。全国两千场规模以上的路跑赛事确实千奇百怪,不容易找到差异化定位,但起码赛事应该努力实现本地区、本区位的差异化。
►【相关产品】爱德科技-路跑赛事计时方案

爱德科技官网 www.aidegrou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