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地名介绍: 澄城县·尧头镇
2. 地理环境:

尧头镇在澄城县县城以西8千米左右,全镇辖6个行政村,土地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36430人,其中汉族居多。地处澄城县中梁末端,地势北高南低,系梁卯起伏,沟壑纵横的丘陵地带,人称“九十九个半疙瘩”。县西河、浴子河穿境而过,汇入与蒲城相交的洛河。

3. 历史沿革 :

尧头原称窑头,因区域布满瓷窑,生产陶瓷而得名。尧头最古老的名称叫“长润”,自唐代“长润”名称一直沿用。

1953年前后,因乡政府所在地村名为窑头改为窑头镇。

1963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将窑头的“窑”改写为“尧”。

4.黑瓷之乡:

尧头陶瓷,尧头窑属于民窑体系,以生产百姓日用的瓮、盆、罐、坛、瓶、碗、碟、枕等为主,大气古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黑釉剔花的酒坛、缸、罐、筒等,质朴浑厚,简洁大气,古拙粗放,坚实耐用,防潮防鼠,被誉为瓷器中的“黑珍珠”。

尧头瓷器器型多样,颇具特色的“懒婆娘”(一种婴儿凳),人形人面,前后开口,结实稳重,既能方便婴儿腿手活动,还能保证安全,便溺也也不会污染衣裤,是孩子的保护神,也是村妇的好帮手,体现古代瓷器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性。其他如黑釉刻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等,器皿上堆饰的花卉、动物等形态充分吸纳了当地民间剪纸、面花的造型,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有代表性的老鼠罐、狮子罐等,实用美观,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尧头瓷器因全手工制作的特点,具有不可复制性,因而颇具收藏价值。同时因其“平民气质”,表现出一种粗犷厚重,随意自然、率真任性、返璞归真的美,被誉为瓷器中的“黑珍珠”。

尧瓷工艺,尧头陶瓷始终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分别有碗窑、黑窑、瓮窑、砂窑4个传统窑区。以古商业街和窑神庙为核心,南边的南沟和南城,以李、刘、宋姓家族为主,是碗窑的烧造区。西边的周家洞和赵家咀,以周、杜、赵、雷姓家族为主,是瓮窑的烧造区,北边的后坡和东南的南关,以李姓家族为主,是黑窑的烧造区。东边和布北边以白家城和后寨子白姓为主,是砂货的烧造区。尧瓷原料采自当地的坩土,加工过程仍是传统的浆泥、制坯,施釉、煅烧4道工序,基本保特原始风貌。

古窑遗址,2006年6月,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此后逐渐引起中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2013年3月7日至4月6日,省考古研究院对尧头窑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共发现瓷窑129座,制瓷作坊78处,古民居75处。遗址区内发现庙宇祠塔17处,坩土原料遗址3处。其他如古代水窑、古代道路和过街门洞等遗址共计11处。此外,还发现瓷片堆积层3处,古城堡5处,碾釉遗址3处。2013年,尧头窑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经保护性开发利用,尧头窑历史文化景区于2015年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煤炭开采,地处“渭北黑腰带”腹地的尧头镇,1988年被国家煤炭部列为全国重点产煤乡镇之一。境内除杨家村外,其余11个行政村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澄城县85%以上的国有和私营煤矿都分布在尧头区域的四面八方,外地人由此也习惯将尧头称谓“炭科”。

尧头出产煤炭,起于何时,尚无详尽记载。据祖辈口碑相传,大体朔始于元末明初时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尧头区域煤炭开采,经历了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西向东,由小到大,由平洞到立井的漫长历程。明嘉靖三十年(1551)《澄城县志》记载:“本县尧头出产之石炭(即煤炭),箭甘岑西曹村,有焙埝、背沟两井,井深30余丈(1丈=3.33米),出煤甚艰。”到解放前,年出产量8万吨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尧头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县煤矿整合为4家,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