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在三八线以北20公里处构筑了坚固阵地,第3、第9、第19兵团的“第二梯队”,第20兵团和临时抽调的四个军、第13兵团的四个军编为“第三梯队”,到3月底都已经就位。第二梯队开往前线,准替早已透支的第13兵团。

四月中旬志愿军已部署总兵力近百万,一线总兵力已达到约70万,人民军也拥有35万兵力,彭总认为足以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攻势了。就致电一号:

“......这次战役是极为重要的,是一场大恶战。即使付出一些较大代价,也要消灭敌人几个师......”力求在三八线以北歼灭敌人几个师,得手后再向敌纵深发展。......“拟在打破敌之抵抗后.......相机追击至卅七线为止”

1951年4月21日,志愿军“联合司令部”发布了正式作战命令,将攻势的开始日期定为4月22日。计划是人民军第1军团、志愿军第19、第3、第9兵团由西到东依次排开,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向美第1、第9军进攻。人民军第3、第5军团在东线发起策应攻击,一部分牵制美国第10军,主力攻击韩国第3军。这个就是第五次战役,韩战最大规模的战役。

志愿军斗志昂扬,听说联合国军的兵力仅有45万人,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回答上级的信赖。养了五个多月伤总算缓过气的第9兵团说“......要不是衣装单薄被冻得伸不开手,美军陆战1师早就见了阎王,现在天气暖和了,非得可了劲儿地替牺牲的战友们报仇不可......”,“他们有多少兵?还抵不上咱们的一个军区,不够一个淮海战役打的!把美军赶下海不成问题”。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时老麦已经回去养老啦,小李继承了远东总司令职务,詹姆斯·范佛里特中将做了第8集团军司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詹姆斯·范佛里特 图片来自网络

老范,男,年龄,59,民族,……咳,不瞎扯了。这个老范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1944年参加诺曼底登陆作战时还只是团长,但是在同袍中蛮有名的,打仗很有一套,享有盛名。但是有个酒鬼军官的名字和他一毛一样,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搞混了,所以老范总得不到晋升。后来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发觉了这个事,告诉了马歇尔,老范就一路晋升为师长、军长,是个“士兵将军”,他唯一的儿子,是一个空军上尉,在朝鲜战争中阵亡的。1951年,老范接小李子的班做了第8集团军和驻韩联合国军总司令。

这个老范是一个暴力狂,著名的火力制胜论者,喜欢利用自身的火力优势对敌人进行最大限度的杀伤。他强调不惜代价地使用钢铁来战斗,没必要牺牲宝贵的人员做代价,他的这个不惜代价和我们的不惜代价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差了不是一点点。

他指挥的战斗所使用的弹药量正常发挥的话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但是还经常的喜欢超常发挥,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美军所有的必经之地统统抢先一步变成一片焦土再说,这个大概就是后来的“地毯式轰炸”的祖宗,被人称为“范佛里特弹药量”。军火商们一定爱死他了,加班生产的东西都有了销路,但是美国的一些议员们不但没有夸赞他的战绩,反而提出要调查他,让他接受国会的质询,因为他用的弹药太多了,代价太大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不然试试用另一个代价?总算有些美帝的议员先生对于代价的认识和我们达成了共识。

志愿军放火烧了许多的山林,搞得地面烟雾腾腾的,希望干扰美军的侦察机。联军通过各种情报分析,认为志愿军只是构筑了紧固的一线阵地,却没有纵深防御阵地,得出志愿军马上就要发起一场超大规模的攻势的结论,并且正确地判断出主要攻击目标将是联军左翼汉城方向的美第1军和第9军。

对于预料中即将来到的攻势,怎么运用手里的3、40万人马呢?老范决定照抄小李子的招数,即,保持接触,逐步撤退,反复实施层层阻击,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等到敌方补给线延长到极限,战斗力枯竭时,再转入反击,这样弄得敌人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被棉花包裹着一起,你想去哪里就大家一起去哪里好了。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磁性战术”,因为这招已经被证明很好使。

具体来说就是白天搞大炮轰炸飞机空袭,一到晚上你一打过来我就撤退,但撤退也有讲究,每次撤退都和你粘在一起,跑个二十多公里,而这个距离恰好也是志愿军缠斗一整夜所能达到的路程。始终与志愿军的距离保持在这个范围之内,可守可攻可退,既不需要与志愿军拼人力,打近战,也不用仓皇撤退,但同时又能保持能够与志愿军随时接触,让距离控制在自己的火力射程范围内,必要时再凭借自己的火力优势,给对手军队造成伤亡。真是老狐狸啊。

但是老范对计划作了部分修改,再怎么磁性,再怎么撤退,坚持一点的是确保汉城这个南朝鲜的象征,从美第9军抽出第1骑兵师作为预备队,准备随时参加汉城的防御作战,不再放弃汉城。不得不说老范这个决策还是十分高明的,赢得了韩军和汉城老百姓的军心和民心,大大地鼓舞了士气。

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第五次战役,就此开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