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人到40岁以后,“躺平”这件事,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了!

01我为什么不得不“躺平”?

想当年,我也是要求进步的人。然而,工作多年,自认为付出很多,但没有被肯定。因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不会搞关系,不会巴结领导,又不能给领导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一直不受领导待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但没有提拔,就是在职级并行上,也都被主要领导占去了名额,余下的被领导的心腹分了。工作越多,责任越大,处分机率大,而处分之后即使处分期满了,提拔和晋级基本一生都绝缘了。

有的人干了一辈子,一个躺平全否了。话都是别人说的,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

02一旦晋级,整个人就开始躺平了。

其实,主要还是不能建立能上能下的制度。很多人普通科员时,还努力表现,加班工作,一旦职级或职称上去了,整个人就开始躺平了,好像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没有上去的人,再怎么上进,都没有上升的岗位。

一切以晋级为主要目的。有人提出,让干部实行全员合同制,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多劳多得,不称职待岗停岗除名停薪,看谁还敢躺平?提拔年轻正直不怕事敢做事的干部,自打报告竞争上岗。

03“干部年轻化”的一刀切,打消了干部的热情。

“干部年轻化”一刀切。现在,干部年轻化已经给70后,80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其实很多时候80后提拔无望就躺平。但是老带新基本上断层了。90后上去了,难道80后带00后?年轻的时候谁不是拼命三郎?

但是,七零后该提拔都提拔了,没有提拔的能够干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就已经很对得起组织了。他又不提拔,连股长都不想当,培养人,懒得浪费时间。

现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百分之九十都是躺平人员,不干平安,干活的被追责,很多活生生的例子。能领全工资的都是早上签下班就回家的人,听话干活的没多少不被处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人不是被叫醒的,而是被痛醒的。

单位高等职称的什么也不能做,甚至有人情愿被安排在传达室值班室工作。领导也是“看人下菜碟”,一样的工作人员,犯同样的错误,正在求上进的人可能受很大影响而不被提拔或晋升,但已经在高位的或高职称的,顶多被批评几句,谁见过被降级?

很多人把不求进步(晋升)称为“躺平”,而后人们便将“躺平”与不干事混饭吃划等号,再后来便是众人的口诛笔伐……其实,这是偏颇的行为。不求上进是一种社会现象,随处可见,并非公有存在的现象。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本事;二是没有志向;三是提拔无望。

05我不敢在现实中躺平。

现实没有给平凡的人喘息的机会,我不敢也不能躺平,孩子的教育。老人的赡养,房贷,各种压力。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啥也不够干的,一个月不工作不开资,家里就有可能没米下锅。

对于别把工作当成事业,对普通人来说,卷是没有意义的。权利是少数人的事,大多数人摆脱不了做一辈子螺丝钉的命运,如果可能,做一颗快乐的螺丝钉也就是了。单位离了谁都能转,你家里的事儿却不会有人管。

老婆和孩子跟你闹别扭,你得两头儿哄,把日子过下去;家里人生病,你得自己找医院塞红包,救命靠自己;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在哪儿上学,你得自己找人想办法,不能耽误下一代。

06躺平是有钱有闲的人才敢干的事!

好羡慕四川一个地区,这位网友说,现在只要是财政供养单位(参公)都实行职级并行,当不当领导一样上职级。

乡镇单位工龄长的正科可以上到调研员。我退休前单位是正科,如今所里,四调都有,主任科员占比不少,四级主任科员普遍,机关也差不多股(股长都是所长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年有个所老同志特别多(老县城边,多半是老股所长),正科主任科员三四个,其余人员包括年轻的所长,全部都是副科(副主任科员)。局领导一般都不敢到这个所来,来了讲话都非常小心。

这个所的老同志多个个敢发言,敢揭短。这才是一个机关应该有的样子吗!

(部分素材来自网友:温柔豆浆UV)

原创声明:未经作者授权,文章禁止转载,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