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气温骤降,冬天就来了。

大家开始为带有“温暖感”的情绪消费买单。

还记得去年此时,全国各地就掀起的“围炉煮茶”热潮:架起一个小火炉,上面放一个壶,茶里面可以加牛奶、红枣、桂圆,茶壶周围还可以烤地瓜、花生、栗子、砂糖橘,甚至烤年糕、棉花糖,各种食物色、香、味俱全,随意组合,看上去特别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今在许多社交平台上,“围炉煮茶”依旧是热点话题。“轻煮岁月,慢煮茶”,诗意的文字配上火炉、茶壶、栗子、烤红薯等,隔着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喝茶得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定阅历后,是中老年人的专属,但这一次,围炉煮茶,让茶更靠近年轻人。

煮茶并不是新鲜事物,在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中,煮茶一直有着一席之地。

早在唐宋时期,便有了煮茶的文化。

自那时起,“煮茶”便不仅仅只与茶水相关,更与环境相融、器物相和。在灵山秀水、幽居雅室之中烹茶,是古代茶人的追求。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闲来松间坐,看煮松上雪”,写其在松间雪景中烹雪煮茶的闲趣;李德裕的“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则以竹为伴,佐竹品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与古法烹茶的不同之处在于,如今“围炉煮茶”的重点不在于“茶”,各色的瓜果点心、年糕、板栗、红薯的地气才是炉火上的主角,稍显“阳春白雪”的茶文化被暂时搁置,平民化的烧烤替代高雅的茶艺成为主调,不至于叫人望而生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酷似童年炉边小灶的炭火,更是给大家提供了集体记忆的话语场。在对童年与乡村的美好回忆中,茶友们的社交距离逐渐被拉近,茶馆成为类似于星巴克的第三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今天的“围炉煮茶”,更像是脱胎于云南的火塘烤茶。

寒风凛冽的时节,一家人围坐火塘边,用土陶罐烘烤茶叶,待茶叶飘出焦香味,再将开水注入茶罐,伴随着“刺啦”一声,茶香瞬间被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有人说,“围炉煮茶”类似甘肃的罐罐茶。

炉上烧一罐水,炉边烤几颗枣,等水开了、枣皮糊了,把茶叶和枣放进陶罐里,再加点枸杞、桂圆、菊花、冰糖,炉边还可以烤上馍馍、红薯、洋芋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源于哪种方式,绵延千年并深深融入人们生活的茶文化,始终是“围炉煮茶”的基因和底蕴,也是属于中国人的独一份“仪式感”。

小小的炉子上,炭火不明不灭,壶里的水慢慢沸腾,冒出团团白气和细密水雾,伴着茶香氤氲,屋内逐渐温暖起来。三五好友、围炉夜话,品一口茶,口感绵柔,滋味甘甜,有的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融融暖意,和“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闲情雅致。

愿所有人在这美好的冬天里,都有茶陪伴,向暖而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