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理性地看到,这些局部的、暂时的概念之争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待尘埃落定后,无论是质疑的声音还是作品的实际面貌都会得到客观的评价。

影片《我本是高山》在北京首映后,好评如潮,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针对网友对影片“削弱女性权力、污蔑女性”的质疑,编剧在网上回应。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官方微博专栏也发表了有关“这种说辞”的长文。争议”表达了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本是高山》根据张桂梅导演的实际行动改编。由于帮助山区贫困女孩上学,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张桂梅被评为“无私无私”的“燃灯校长”。作为公众人物,张桂梅在社会和舆论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令人遗憾的是,更多的人以如此激烈的争议方式了解了这部基于她的故事的电影。

当然,网络上的质疑声音并不是针对张桂梅的,而是对创作方向和方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目前尚不清楚这样的观点是否会对张桂梅本人造成意外伤害,但有这样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猛烈的舆论浪潮很容易打破工作与现实的界限,混淆视听。多年来,“照顾张桂梅,保护她的事业”已经成为网友们的共同心愿。如果说电影争议让她感到担忧,那么这显然是没人愿意看到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一部真人传记的电影应该是高度现实的,没有任何解释或发展,更没有明显的艺术性。但《我本是高山》的扮演者是演员海清。这个特征表明它不是一个文档。为了增加奖项的价值或关注度,创作者采用了个性化的创作方法来完成这部作品。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从这场争议的核心来看,将《我本是高山》推到风口浪尖的是“性别问题”,比如“酗酒妈妈”的原型是父亲、“女配平淡男主角突出”等等,但也可以这样吗?创作者是否被认为“含有私人物品”仍然存在疑问。如果影片上映后,观众普遍反应作品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说明电影制作确实不稳定。如果作品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或者喜爱,那么批评和质疑只是一个评价体系。这是一个次要的组成部分,不影响对作品外观和印象的整体评价。

让人感到不安甚至有点奇怪的是,当一部电影在首映和放映时收视率很低的情况下,这场争议却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可见,在一些行业、领域,意见冲突、价值观冲突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地位如此显着。但必须理性认识的是,这些局部的、暂时的概念之争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待尘埃落定后,无论是质疑的声音还是作品的实际面貌都会得到客观的评价。

因此,我们不妨涵盖目前围绕《我本是高山》的一些话题。如果你想参与的话,可以尝试缓和一下激烈的情绪,用更复杂的视角来审视下一件作品与整体环境中各方的互动。我也希望那些在初期表达过分情绪化言论的嘉宾能够冷静下来,给作品、观众、市场多一点时间。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