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陷入群体性迷失,半人时代盛行。”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在讲座中痛心疾首地说到。
纵观过往,回首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活节奏陡然加快,带给我们便利生活的同时,也剥夺了人们的思考能力。
我们如今的时代,到底是好是坏?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而是影响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关键所在。
那么,彭林教授在思考社会的时候,为何会发出如此悲观的评价?
今天,让我们从纷乱的生活中分离出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审视如今的社会现况。
01群体性迷失与半人
在彭林教授的观点中,有两个难题我们必须弄清楚。
何为群体性迷失?何为半人?
所谓“半人”听起来似乎有些血腥,仿佛是将一个完整的人一分为二。
但实际上这个词就如同鲁迅先生书中所写的“吃人”一样,其残忍的词汇背后却暗示着截然不同的思想内涵。
“半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梁思成所提出,他的愿意是指那些因教育弊端而培养出来的畸形人才。
比如理工科的学生因学习相关的技术,而缺乏了人文知识,就连最简单的人际交往也因封闭的学识而显得格格不入。
而文科的人有整日流连书本内容,而对现实中的技术知之甚少。
这种发育不完全的学生就被梁思成称作了半人,也就是我们口中的偏科。
作为一代才子,如今的人们提起梁思成,首先想起的依旧是他与林徽因的儿女情长,反而对他本人知之甚少。
其实,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建筑家之一,梁思成的思想与学识在当时乃是惊艳绝绝。
他之所以能够说出“半人”这种话来,目的就是在于抨击当时的教育系统,完全地将学生培养成了供给社会运转的工具。
在社会这个大机器中 ,每个人都被打磨成一个个精密的齿轮,按照预定的想象维持社会运转。
而一旦这个齿轮做出了叛逆的举动,文科的学子爱上机械,理科的人才投入诗词,那么齿轮就多出了棱角。
他们也就会被社会淘汰。
那么,群体性迷失又是什么意思呢?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而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成为了独立于现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而群体性迷失就是指那些在网络这个大的群体中,个体会逐渐地丧失理性,从而导致集体性的愚笨。疯狂亦或是盲从的现象,听起来如同肆虐的疾病一般。
但实际上,愚蠢的传播速度与范围要疾病快得多,也大得多。
与病毒的可治疗相比,愚蠢的思想一旦传播进人的大脑,那是一切药石都无法治愈的绝症。
心理学家欧文•詹尼斯说过,群体的盲思会助长轻率的一致以及危险的自我审查,进而导致综合信息的传播不畅以及讨论范围的扩大。
听起来似乎有些复杂,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某天,你发现身边的所有人开始吃石头。
你最开始对这种现象很惊讶,但看着周围的人吃得津津有味,仿佛是在做着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时,你的脑子里只会蹦出几个字。
“这些人是神经病吧?”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吃起了石头,并且当你吃着正常食物的时候,他们还会用怪异的眼光看着你。
时间久了,你的脑子又会出现一个想法。
“难道是我错了吗?”
这就是危险的自我审视阶段。
周围的人群如同倾泻的泥沙,裹挟着你前进。
面对众人眼神中的鄙视,你的信念越来越动摇。
直到某一天,你如往常一样来到了食堂,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打开了手中的餐盒。
里面装着的,赫然是一堆石头。
你面无表情地开始吃了起来,周围人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时候你终于融入了群体。
可是你自始至终都不明白为什么要吃石头,但又因为周围人都这么做,而不敢上前询问,这就是综合信息的传播不畅。
这就是如今社会存在的弊端之一,它是一个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阶段,而在这个现象之后,也隐藏着更多引人深思的复杂原因。
那么,你是否也陷入了这种群体性的迷失之中呢?
不妨看看下面这几个例子,对自己做出一个判断,看看你是那少部分的清醒者,还是那“吃着石头的人“”。
02群体性迷失的原因
不知道如今30岁往上的中年人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时代的发展太快了。
快到还来不及看清周围的风景,过往的种种就已经一去不返。
年轻时,还是一个依靠写信和座机联系的时代。
但紧接着传呼机出现了,又如同浪花一样很快消失,之后就是手机出现,然后是改变人类生活的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普及。
这一切都来得太快了。
如今的00后一出生就进入了手机与平板电脑的科技时代,而更多的成年人仿佛是被旧时代一脚踢进了新的世界一样。
两拨截然不同的人在互联网这个领域中成长起来。
他们曾经的记忆与快乐,年轻人无法理解,仿佛鸡同鸭讲。
年轻人喜欢的潮流时尚,又不被中年人们接受。
两个不同时代在互联网中交融,也是一种交战。
代沟这个词在此刻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
而彼此环境的不同,就会导致更多的盲从现象出现,由此也引出了导致群体性迷失的第一个原因——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指出,聚集成群的人们,往往会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其心理的特点就是冲动、易变与急躁。并且及容易受到暗示,从而轻信别人,人的情绪会出现夸张与争执,保守与专横等特点。
其观点意在强调群体性压力对每个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
在日本的一档节目中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节目组找来了许多群众演员,让他们在城市广场充当行走的路人,而当接受实验邀请的人毫不知情地走进广场之中时,身边所有演员都突然躺倒在地。
一时间,诺达的广场上只剩下了实验者一个人孤零零地站着。
这时候,你是否会跟随大众一起躺下,成为了实验的主要内容。
在这场颇具恶搞性质的实验中,绝大多数的实验者都会经历一阵恐慌,之后便会选择跟随群体,一起躺在地上。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随大流”。
一些毫无意义的行为会在群体的加持之下,诱导更多的人做出一些荒诞的举动。
那么,如果你在当时的环境下,你会选择躺下吗?
如果不会的话,不妨看看造成群体性迷失的第二个原因——信息遮蔽。
信息遮蔽
你在网上骂过人吗?
在浏览一些新闻时,你会在评论区中发泄情绪吗?
不是发表观点,而是发泄情绪。
这两者看着相似,却又截然不同
2014年,有一起案件轰动了网络,一名中年男子在镜头前情绪激动,一旁还坐着一名嚎啕大哭的女子。
而在不远处的病床上,一个老人正虚弱地躺在上面。
原来,老人名叫周火仟,而面前的中年人则是老人的子女。
就在几天前,周火仟如往常一样在道上散步,不料一辆摩托疾驰而过,将老人撞飞出去。
经过医院检查,老人身体多处骨折,累计需要几万块的治疗费。
而当儿女们找到肇事司机时,村民吴伟青却只支付了300元的药费,之后便矢口否认了撞人的行为。
当事情传到网络上后,网友们看着可怜的老人,纷纷抨击吴伟青的推卸责任。
普天的谩骂如同纸片一样迎面飞来,就连吴伟青的家人也收到了不小的牵连,许多诅咒的电话甚至打到了吴伟青妻子与年迈的母亲那里,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可没过多久,吴伟青却突然自杀了,而伴随着他的离去,整件事情得以水落石出。
这一天,吴伟青正打算骑着摩托去厂子里领工资,当他行驶在半路上时,突然看见了一名老人从路边经过。
吴伟青离着老远就绕开了散步的老人,可在他刚经过老人两米的距离时,身后却突然传来了一声哀嚎。
吴伟青回头一看,那名老人竟然摔倒在了路边。
没有多想,吴伟青急忙将老人送到了医院,还好心垫付了300块钱的医药费。
可没想到老人却一口咬定是吴伟青撞得他,并且老人的儿子还提出了20万的赔偿金。
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以及巨额的赔偿金,吴伟青只觉得人生都陷入绝望。
2014年1月2日,吴伟青从小卖铺里买了一盒烟,一包饼干,这是他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然后便彻底失去了联系。
等众人再发现他时,吴伟青已经跳河自尽。
在岸边,还发现了剩下半包的饼干以及空了的烟盒。
可见,在自尽之前,吴伟青的内心经历了激烈地斗争,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死亡。
外界的压力,成为了压垮吴伟青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当事情真相大白天下时,曾经那些谩骂吴伟青的网友,却全都消失了踪影。
仿佛这只是一件小事,吴伟青却为此付出了生命。
这就是信息屏蔽所带来的弊端。
滞后性是任何大众传媒都具有的弊端,当信息发布不完全时,人们却已经主观地倾泻了自己的全部情绪,而风评舆论一边倒地群众行为,也会带来群体的迷失。
如果你也曾在某个新闻之下肆意谩骂,而不是单纯的发表观点的话,就说明你已经在被群众左右了。
03如何摆脱现状
如今的互联网很复杂,各种新闻媒体平台仿佛失去了他们原本的作用。
各种评论区如同一个大号的垃圾桶。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挫折,有不顺,可是由于种种的压力又迫使他们只能屈服。
反抗成为了只存在于理想中的名词,而网络的出现,却成为了唯一舒缓压力的途经。
之所以如今的键盘侠越来越多,就是由于群体性迷失的另一个特性——匿名心理
匿名心理
隔着屏幕,互联网完全满足了匿名的特点。
无论你发表什么言论,只要不涉及法律,都不会有人知道你的真实身份。
这就好比戴上了一张面具,在虚伪的掩饰之下,内心的真实欲望无所遁形。
戴上面具,才是真正的摘下心里的“面具”。
而如此多的因素下,群体性迷失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大环境,并且在如此“自由”的环境背后,“半人”现象的增多也使得群体的认知能力产生更大的偏差。
上文提到过,半人可以用来指代如今对社会认知过于片面的人。
一切基础知识的缺少会让人在互联网中产生更多错误的言论。
“越缺乏什么,往往会越炫耀什么。”
生活中的失意仿佛赋予了人们一把利剑,一旦看到网上哪些错误的知识或者言论,这些人就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诋毁,嘲讽,用他们一知半解的学识为人“解惑”。
可他们的目的真的是传播真相吗?
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想通过贬低他人,炫耀自己的方式来满足内心的缺失感。
形形色色的人汇集在网络中,改变了群体的走向,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更多人。
这些言论,在无形中也对现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近些年的法律案件判决中,如何平衡法律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一个难点。
一名老人,在工地上偷取钢筋受伤,家属反而要求赔偿,哪怕是普通人也能明白工地并无责任,可最后工地还是处于道德,赔偿了一部分药费。
一名作恶多端的黑社会老大,因为量刑空间的幅度较大,最后在民众的强烈要求下进行了重判。
这些群体行为在无数个体的手中汇集成为了浪潮,人言可畏向来都不是空谈。
当自以为正义的人们通过网络发声的时候,更多的时候只是被群体所操控了。
而要想营造出一个正常的互联网环境,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首先,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在一个社会事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立场,不被他人左右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当所有人都一股脑的投入股市,身边赚了大钱的朋友也疯狂推荐的时候,你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
我了解股票吗?我手中有多余的资金吗?
人云亦云可能并不会带来一夜暴富,反而更大的可能是家破人亡。
这就是一个坚定的自我判断。
第二就是要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不是空谈,在如今忙碌的生活中,有多少人还会捧着一本书阅读。
我们如今更加适应了当下娱乐,看一个短视频,听一首流行歌,所有的快感都在当下满足,长远的计划反而被每天的忙碌冲散。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互联网从来都只是工具。
利用它,或者被它利用,都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参考文献:
[1]翟业军.大众文化:群民的事业[J].探索与争鸣,2008,000(002):23.
[2]克莱·舍基.《认知盈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法律出版社,2008.
[5]吴冠军.《中国社会互联网虚拟社群的思考札记》,《21世纪》2001年第2期.
[6]彭兰.群氓的智慧还是群体性迷失——互联网群体互动效果的两面观察[J].当代传播, 2014, 000(002):4-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