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作为新中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可以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和中国人民,他曾称自己为“中国人民的儿子”

可是鲜有人知道在邓小平同志的家庭成员中,一直有一个老妇人的存在,她被小平同志称为“夏妈妈”,也被小平同志的儿孙亲切地称为“老祖”。

奇怪的是,她既不是邓小平的生母也不是邓小平的养母,而她的年龄也只比小平同志大上五岁。

这位妇人就是小平同志的继母——夏伯根,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妇女,一个坚强的女子,一个受伟人尊敬的母亲,她与小平同志的母子之情可以说感动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夫妇和夏伯根(左一)

瘦弱女子成为邓家顶梁柱

关于夏伯根的身世实在是太普通了,这一点小平同志的女儿邓榕女士后来在自己的书中进行了一段很详细地介绍:

“我的祖母是四川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女儿,解放前兵荒马乱的生活磨炼了她坚强的性格,解放后她一个接一个地带大了我们兄弟姐妹,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在那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她受尽了歧视、侮辱……她一字不识,但一辈子生活给予的坎坷,使她养成了深明大义,明理豁达的性格。”

一个旧社会船工的女儿,丈夫病逝后,带着女儿改嫁给了小平同志的父亲邓绍昌,奈何天意弄人,刚刚生下女儿(邓先群)的夏伯根还没过上几年安稳日子,邓绍昌便在从重庆回往老家的路上遇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绍昌夫妇

一时间,丧夫之痛、抚女之责、一家老小的吃穿都像大山一样压在这个才二十来岁的小脚女人身上,可一切磨难夏伯根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即使日子再难,夏伯根也没有想到改嫁,她把青春奉献给了整个邓家

也正因如此,坚强的夏伯根赢得了整个邓家的尊重。

邓公初见夏妈妈,母子之情自此始

对于夏伯根,小平同志一直了解不多,只是偶尔会从家人给他寄来的信中看到相关的几个字眼,很长时间内,他只知道自己有这样一个继母的存在,仅此而已。

也是因为小平同志投身革命的缘故,所以小平同志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回到四川老家,因此,对于这个继母,小平同志在解放之前是从未见过的

1950年是一个对于小平同志和夏伯根女士而言,注定是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时任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会的小平同志来到重庆就职,这是几十年来,小平同志离家乡最近的时候。

也是在这里,夏伯根终于在小平同志的舅舅带领下见到了自己这个从小就很有出息、现在已经做了大官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伯根

这一见,夏伯根和邓小平之间开始了长达近半个时间的感人至深的母子情缘。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是在重庆小平同志的住处,那天小平同志家里来了很多人,有小平同志的舅舅、有小平同志的几个妹妹,小小的屋子一下子就显得拥挤起来。

而夏伯根这个身材高挑、手中拿着一个木篮子的老妇人站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小平同志也一时间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这时,小平同志的舅舅站了出来,给小平同志介绍了他这位继母。

小平同志的舅舅淡以兴将这个妇人的来历、身份,她给邓家做的贡献,包括丈夫死后二十年不改嫁、一个人辛苦拉扯小女儿长大的事情全告诉了小平同志。

一时间小平同志怔怔无言,看到小平同志一时间沉默了,一直站在一旁默默无言的夏伯根也忙说道:"听说你回来了,20多年了,我就是想来看看你,没啥别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夫妇

舅舅和夏伯根几句话说完,再看这时的邓小平,早已是眼泪如雨下了,这时他才知道原来除了自己那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亲母外,自己的继母竟也是这么的伟大、这么的坚强。

邓小平同志慢慢走向夏妈妈,看着自己这位仅仅比自己大五岁却看上去已经十分苍老憔悴的继母,他轻轻拉起夏妈妈那早已满是茧子的双手说道:

"夏妈妈,留下来,我们以后一起生活,今后,我们给你养老!"

多年的默默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还是自己丈夫最得意最有出息的儿子的认可,从未因为生活的磨难而掉泪的夏伯根一时间也是情不自禁,哭成了一个泪人。

自己二十多年前就下定决心生是邓家的人,死是邓家的鬼了,现在这个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也承认了自己,小平同志的一声“妈妈”让她瞬间觉得自己的苦难都是没有白白遭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伯根

一声“夏妈妈”,一生“夏妈妈”

本次重庆相见之后,邓小平、夏伯根这对母子便开始了他们相爱相守整个后半生的感人生涯。

母子相认之后,小平同志第一时间赶往四川老家,看着老家破败的房子、艰苦的生活环境,小平同志更加感受到了自己这位继母的不容易。

这次来,他没有再让自己这位继母继续孤苦伶仃地守着老家,小平同志把自己这位继母接回了重庆的住处,自此母子二人就再也没有分开过,无论富贵和贫穷。

对于这位继母,小平同志不仅自己很尊敬,他要求自己的子女也要向对待亲奶奶一样孝敬、尊敬她。

夏妈妈来到重庆第一天,小平同志便拉着夏妈妈对自己的一群子女说:这是我的妈妈,也是你们的奶奶,你们要像亲奶奶一样孝敬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和家人

看着眼前这群和蔼可亲的后辈,夏伯根又忍不住潸然泪下,她知道自己的后半生会过得很幸福,同样她下定决心把后半生都奉献给邓家。

在重庆的两年是夏伯根20年来最幸福的一段时光,首先是物质生活上提高了,来到邓家后,夏伯根就再也没有忍饥挨冻过,吃的住的都比以前好了很多。

其次是她在情感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仿佛自己在一瞬间就拥有了很多亲人,邓家所有人都很尊敬她,在这里她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老祖”更是实际上的“老祖”。

自己的亲生女儿邓先群在这里也得到了小平同志这位哥哥的照顾,学习到了很多,成长了很多。

而夏伯根也没有就此安安稳稳地享福,骨子里的勤劳与善良,让她重新承担起了“母亲”的职责,从她来到邓家后,邓家的家务就再也没有让小平同志夫妇操心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榕

关于夏伯根对邓家的贡献,后来邓榕在自己的书中是这样写的:

“奶奶来后,真是帮了妈妈大忙,由于工作忙,妈妈把家中的小事杂事全交给奶奶来管。我和弟弟飞飞都是奶奶带大的,她又操持了这么多的家务,爸爸妈妈总是说,奶奶是我们家的大功臣”。

勤劳之外,夏伯根还非常的懂事理,在邓家,除了家事,其他事情她一概不管,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大官,一举一动都关系甚大,因此她不想拖自己儿子的后腿。

每当有客人来临她都主动退到里屋,不出来见客,她生怕自己这个没读过书的粗人会说错一些话,做错一些事,从而给小平同志抹黑。

可对于夏妈妈的这种做法,小平同志夫妇是很不高兴的,他们早已真真正正地把勤劳善良的夏妈妈当作了自己真正的母亲。

因此,每当夏妈妈逃避客人时,小平同志都会从房间里把她请出来,向客人当众介绍她的身份,宴席上,夏妈妈也必坐在上座,而且每次都要接受大家的敬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夫妇和孙子

久而久之,夏妈妈和邓小平再无身份上的隔阂,两者愈发亲密,小平同志真真正正的是夏妈妈的儿子,夏妈妈真真正正的是小平同志的母亲。

1952年,小平同志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全家人都要搬迁去北京,尽管夏妈妈已经完全融入了邓家,但此时还是弱弱地问了一句:“我也去吗?”

这次是儿媳妇卓琳感觉出了老人的担忧,她拍拍老人的手,温和地说道:“怎么不去,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在一起。

夏伯根的浮动的心重新安定下来,两年的和睦相处使她已经再也无法离开邓家,离开这些亲人了。

北京的生活温馨而令人满足,这里的物质条件比重庆要好上很多,家人们的关心也越发亲密,夏妈妈也感受到了更多的天伦之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时小平同志工作忙,卓琳会主动领着老人家一起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在大街上遇到一些其他领导人的家属,卓琳会主动介绍夏伯根妈妈的身份,“这是小平的妈妈,我的婆婆。”

简单的语言朴实而暖心。

能同享福,也能同患难

美好的生活没有一直持续下去,时间来到了60年代,命运又给了夏伯根第二次磨难。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小平同志被迫停了职。一时间,一家人的生活来源都成了问题,生活水平直线下滑。

在这个时候,夏伯根妈妈没有选择离开邓家,她又站了出来和整个邓家承受这场狂风暴雨的洗礼!

家里开销大,老人家就尽量省吃俭用,卓琳的身体不太好,她就主动站出来承担更多的家庭事务,对于老人家来说,只要家人还在、还好,什么苦都不算是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邓小平夫妇被安排到江西进行劳动,临行前,小平同志只向组织提了一个要求:我的继母年纪大了,我想一起带她走。

母子之情,感人至深,组织上答应了这一请求。

于是,时年已经70岁的夏伯根毅然决然地跟着自己的儿子,前往条件更加艰苦的江西去了,对于老人来说,儿子在的地方就是家,只要家还在,哪里都可以是温柔的故乡。

江西的日子可以说是邓小平夫妇和夏妈妈自解放之后最艰苦的一段时光,恰逢卓琳身体不好,夏妈妈年事已高。

因此,一家的重活、累活,小平同志都一力承担起来了,这段日子的小平同志做好了一个好儿子、好丈夫的角色。

夏妈妈也尽自己所能,为自己的儿子减轻负担,小平夫妇去劳动的时候,夏妈妈就做好饭菜,为他们洗洗衣服、养养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夫妇

在三个人相互扶持中,艰难的生活总算持续下去了,在那段日子里,邓公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我们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少了哪个都活不成。”

母子相坚守,曙光终到来

艰苦的生活无论如何也无法击倒这相亲相爱的一家,几年后,邓公恢复工作,一家的生活又重新好了起来。

这段时光对于夏伯根来说是名副其实地安享晚年,她不用再辛苦劳动了,身边的亲人都很孝顺,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了,邓家的子子孙孙也多了起来,自己是名副其实的“老祖”了。

小平同志虽然工作更忙了,职位更高了,但是每天都会来问候她,节假日还会经常来陪夏妈妈吃饭,夏伯根时常会想,这一辈子有这样一个儿子,值了!

最令她自豪的是,自己的儿子小平同志又在晚年做了一番大事业,邓公送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走上了繁荣富强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前后

在这样平静而波澜壮阔的日子里,夏伯根又安静地幸福地度过了20余年,这段日子里,每当想儿子了,夏伯根便打开电视和报纸看看关于儿子的新闻。

1997年邓小平同志逝世,已经将近一百岁的老人闻讯后,久久不语,已经多年未流泪的眼睛又成了一汪水泉。

从那之后,老人原本很硬朗的身体便一天不如一天了,生命的最后时光,老人还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有时她会突然想到自己的儿子,呼唤着小平的名字,见不到儿子出现便留下眼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年,夏伯根老人去世,享年101岁,生命的最后时刻,儿媳妇卓琳紧紧握着她的手,小平同志出现后,老人没有一天是孤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