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万安公墓长眠着一位伟人——李大钊先生。
纪念馆内,李大钊先生的雕像立于他与夫人的墓碑前方,他站姿挺拔,眼神坚毅,目光温和,嘴角微微泛起笑意。
就是这样一位和蔼的长者,在面对白色恐怖的威胁时,从容就义,宁死不屈,用他短暂的人生为共产主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大钊于188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乡大黑坨村。自幼丧父丧母,由祖父抚养长大。祖父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经常把他关在书房读书,因所受教育的影响,很小的时候报效祖国的念头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李大钊很聪明,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他为了继续求学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在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他奋起反抗,积极参加日本留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成为闻名全国的爱国志士。
回国后,新文化运动兴起。他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对中国的革命有了更大的信心。
他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为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他几乎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投入在了党的成立上边,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1927年,政局动荡,张作霖占领北京,白色恐怖弥漫全国,李大钊带领着队伍参加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
在极端的危险下,他继续领导着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为了革命战斗,他把自己大部分的薪水都投入到党的革命中去了,在家里的妻子儿女甚至还在饿肚子。
在那一段人心惶惶的日子里,即使面对的是生命的威胁,他也始终坚定不移的投身革命,把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
直到1927年4月6日清晨,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以及子女被捕。
由于李大钊的影响力巨大,张作霖一时之间顶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敢轻举妄动。后来局势巨变,在草草的审讯过后,李大钊被判绞刑,立即执行。
李大钊在上绞架时,泰然自若,神色平常,慷慨赴死。敌人为了折磨他,对他实行了三次绞刑,手法可谓残忍至极,但他没有哼出一声,没有供出来一个战友。
李大钊妻子赵纫兰是农村来的,一双子女年纪尚小,为了不激起民愤,便在李大钊先生行刑的前一晚,被放回了家中,逃过一劫。
次日妻子赵纫兰得知李大钊被害,悲痛难忍,疾病缠身,日日痛哭。
当时处于敏感时期,李大钊被害后,并未及时入土为安,他的尸体仅放入一口薄棺,停在妙音阁浙寺内。
李大钊生前把自己的薪水都投入到了共产主义的革命当中,其妻儿的日子过得清贫无比,甚至为他买一个好棺材的钱都没有。各界人士对此十分痛心,纷纷慷慨解囊,自发帮助李大钊妻儿。
更有社会人士,虽与李大钊素未谋面,但听说了他的英雄事迹之后,纷纷捐款,为其筹到一口很好的棺材,封上层层漆,使棺材能够保存更久的时间。
此后六年间,妻子赵纫兰受尽折磨,寝食难安,因为丈夫特殊的身份,迟迟未能下葬,成为了她最大的心病。
赵纫兰为了丈夫能够入土为安,在这几年间东奔西跑,带着儿女,登门拜见李大钊昔日同事沈尹默、周作人、胡适、蒋梦麟等,请求北京大学代办安葬。
蒋梦麟、沈尹默等北大13位教授伸出援手,为李大钊发起公葬。
终于1933年4月23日,李大钊先生得以下葬了,赵纫兰在放下心的同时,还吊着胆,这次葬礼无疑是与当局作对,在葬礼的路上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这个腥风血雨的年代,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不稀奇,她害怕丈夫在入葬的路上还不安生。
她已经等了六年,在丈夫终于要入土为安的时候,她希望不要再出现更可怕的事情了。
1933年4月,北京各界为李大钊举行公葬,4月23日由宣武门外下斜街移柩赴香山万安公墓。
社会各界人士都来相送,有农民、学生、工人,人们沉默的跟着葬礼的队伍,缓慢的向前走着,随行的队伍越来越大。
天气沉闷闷的,在途经西四牌楼的时候,国民党军警特务为了阻断葬礼的进行,以“妨碍治安”为名,禁止群众送葬,开枪射击,多名学生受伤,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血色,看到如此残暴情形,赵纫兰悲愤欲绝,想要上前与之理论,却被女儿拉住。
赵纫兰看着眼前血染长街,前一秒还鲜活的生命下一秒就变成一具毫无生气的尸体。她热泪盈眶,似乎理解了丈夫生前的理想。
她想起丈夫在生前夜不能寐,时时刻刻都在忙着他的理想;她看着丈夫匆匆忙忙的来,急急慌慌的走;想起丈夫在灯下看小纸条,时而眉头紧蹙,时而泛起微笑。
如今看到这一幕,赵纫兰似乎明白了丈夫的理想:让眼前这一幕不再发生,让人命不再如草芥。
她看着无数英勇的人们,为了护着丈夫的灵车,前仆后继的与这些官兵做抗争,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丈夫的灵车,她感到欣慰的同时,又十分的心痛。
这既是李大钊先生的送葬之路,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示威。革命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这条成功的路,要用无数条像李大钊先生这样的人的鲜血铺成。
暴乱过后,赵纫兰及其女儿找回了为李大钊抬灵的工友,继续走在下葬的路上。这一路上人们的心情都极其沉重,默不作声的走着。
赵纫兰虽然身体不适,还是坚持守在丈夫的灵柩前,她要陪着他走完这最后一程路,因为在路上遭受了变故,灵车到万安公墓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
灵柩进入公墓后,一辆骡子车疾驰而来。赵纫兰看到有人从车上搬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革命导师李大钊之墓”,可是这座墓碑并不能立在李大钊先生墓前。
在当下这个时代,连入葬都要等六年之久,如果立下这么一块墓碑,后果可想而知。
时隔六年,李大钊先生终于可以入土为安。刻着“革命导师李大钊之墓”墓碑和李大钊先生的躯体一般深埋地下。
看着李大钊的灵柩入墓,赵纫兰和女儿李星华失声痛哭。
后来,赵纫兰才知道为丈夫抬灵柩的人都是自发的,没有人要工钱。在这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赵纫兰很感谢这些人来为丈夫做最后的道别。她深知,虽然丈夫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
即使是这短短的一生,李大钊先生却也为革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为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他这一生都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先生最真实的写照。他是共产党人的标杆,“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其人格风范,令人倾慕。
李大钊死后,赵纫兰日夜担心他的入葬问题,如今他已入土为安,赵纫兰的心好像也跟着他去了。
她这一生都是在围着丈夫转,为了家庭,为了丈夫的理想,现在,他已经不在了,儿女也已经长大,她也没有什么牵挂的了。
葬礼之后,她的身体也每况日下,她跟女儿说:“等我死了,就葬在你父亲墓旁。”
于是在李大钊入葬一月后,5月28日,赵纫兰也与世长辞。最后,她也葬在万安公墓,与李大钊并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