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繁花,建筑硕果——孟连宣抚司署(完整版)|美丽云南第三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文化繁花,建筑硕果——孟连宣抚司署(完整版)|美丽云南第三季

金山伫立,南垒河蜿蜒而过,说不完娜允古镇700多年的动人故事。在娜允古镇上城有这样一座“金色的宫室”,它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筑,象征着元明清三朝在云南边疆近700年的稳固统治,至今仍是娜允傣族历史文化的中心,也是认识和研究傣族建筑、土司文化和傣族历史文化的理想之地。她就是娜允诗篇中最绚烂而厚重的一页——孟连宣抚司署,孟连刀氏土司的衙署及府第。

金色的宫室

沿着衙署外的十三级石踏跺而上,仰头望去,门堂高大威严,斗拱重叠,飞檐翘角,这里是土司实施礼仪宣教之所。穿过门堂,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干栏式建筑映入眼帘,檐下施以斗拱和浮雕工艺装饰,底层架空成开放式厅堂,设有地楼和座栏,这里是土司的议事厅,也是土司观赏歌舞和休息的地方。

议事厅之后是衙署的后宅,呈一正两厢布局。正厅是一楼一底重檐硬山顶式建筑,前檐额枋上各有象鼻昂大斗拱六朵。东西厢房是一楼一底硬山顶沿廊式对称建筑,东厢房是吏攒办事之所,西厢房则是土司子女居住的卧室。粮仓和厨房则分处后宅东西两侧,均为傣式竹楼。

孟连宣抚司署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衙署在清代一度焚毁,光绪四年(1878年)重建议事厅,民国三年到八年(1912~1919年)续建门堂、正厅、东西厢房及厨房,而粮仓则于1944年维修时重建。

孟连宣抚司署占地面积6738.19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集宣教、议事、司法、行政、居住等功能为一体,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官署建筑。衙署建筑风格融合了汉、傣民族建筑的特点,结构精巧,庄重典雅,宏伟壮观,为云南历史最为悠久、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司衙署之一,被誉为“多元建筑文化的奇葩”,也是傣族人眼中的“金色的宫室”。

660年沧桑变迁

孟连是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上实施土司制度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公元1289年第一代土司罕罢法被任命为孟连路军民府总管开始,到公元1406年赐封为孟连长官司,再到公元1790年土司刀派鼎因入京朝贡,授予孟连宣抚司刀派钦奉调从征有功,其子刀派鼎被授予孟连宣抚司世职,从四品官职。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土司制度,前后承袭共计28代,达660年之久。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三朝在部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制度。孟连宣抚司署是孟连土司的治所,也是封建王朝利用土司制度巩固边疆统治、维护国家统一的标志。如今,土司制度已成陈迹,孟连宣抚司署转而成为一座完整保存了土司衙署的建筑格局及其功能的古建筑,在600多年的历史中,见证了孟连土司和孟连地区的沧桑变迁,是研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孟连宣抚司署是土司日常生活、行政办公、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绚烂而独特的傣族文化荟萃于此。从前专门为土司或者达官贵人表演的司署宫廷乐舞,结合了歌、舞、诵等表演形式,极富傣族风情,现在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孟连最负盛名的演出。

衙署内还保存大量的历史档案和文物。现存相关传世文物268件,其中色彩鲜明、图案精巧的傣族锦,体现了傣族地区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风习,在2008年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孟连宣抚司署是云南保存与土司制度相关的可移动文物最丰富、数量最多的一处,为研究我国土司制度及其相关历史作用和边疆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随着土司制度的没落与消亡,孟连宣抚司署已经褪去了代表着封建统治的象征色彩。孟连宣抚司署这座从数百年前缓缓走来的建筑,经历了无数风雨摧折却风采依旧。它从封建土司制度的落日余晖中走出,在新的时代里,走进了傣、汉民族融合,边疆和内地文化交融的熠熠光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