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之中,感恩一直都是历代中华儿女身上重要的精神品质之一,正如著名的诗人泰戈尔所说的那样,人不知感恩,就没有灵魂。对于别人给于我们的帮助,我们要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战争年代中的艰难岁月
众所周知,战争年代之中,流血牺牲是常事。但是战争做要付出的代价却不仅仅是流血牺牲这么简单,大量的粮草,金钱的支持在战争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在我国的抗战期间,经济在那时本就处于一个落后于世界整体的水平之上,又加上连年的战争,使得经济总体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战争之中的经济状况常常是入不敷出。
但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粮草供应是必需的,战争之中的各项武器供应,这些都是不可被抹去的必要开支。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支持前线的战争,为了取得保家卫国战争的胜利,就需要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
这样的情况之下,政府往往会采取向富家绅豪借粮筹粮的方式来筹集战争所需要的粮食和钱财,以渡过战争的难关。
但是欠债还钱也是人之常情,所以等到战争结束,这些借来的粮食和钱财都是需要偿还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向这些百姓借钱时,军队和政府一般也会立下借据,以作为他日进行偿还的依据和凭证。
但是战争的炮火总归是残酷的,战场之上往往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之后,当时借钱的战士是否能够生还都是一个未知数,也正是因为这样,有很多当时的借据就此便搁置了。并非是不想偿还,而是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之中,想要偿还却无能为力。
炮火中的账单
现在这些借据大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慢慢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被大多数的人们所遗忘了。
但是在山西的老农郭建英,曾手持一张欠条找到了当地的政府并表示希望当地政府可以偿还这笔钱。
原来在上个世纪,抗战还未结束的时候,郭建英的祖父曾是当地的一位富商,虽然是在战争年代,但是郭建英的祖父仍旧是积累下了为数不少的家产。
在一次战争中,前线的军队因为遇到了一些困难而面临着弹尽粮绝的困境。
辗转之中,该军的团长找到了郭建英的祖父,希望郭建英的祖父可以出手帮忙以度过这次难关,而郭建英的祖父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之人,他明白将士在前线保家卫国,抛头颅,洒热血十分不易。
于是立刻慷慨解囊,拿出了1100万法币来支持前线的作战,并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为保家卫国的将士做些什么。
但是我军的队伍之中纪律确实十分的严明的,不允许拿群众的一丝一线,不可以随意无偿的接受群众的馈赠。
为了坚守住纪律,这位团长便在当时为郭建英的祖父立下了这张1100万法币的借据。
但战争之后,无数的战士战死在了前线,曾经向郭建英的祖父筹钱的那位团长是否生还,身在何处也都是未知数,这样一来二往,这张借据便被郭建英的祖父保留了下来,并且传到了郭建英的手上。
投桃报李
其实郭建英的祖父当年将这张借据传下来的动机也并非是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这笔钱的偿还,而只是想要留下一份纪念,让后代子孙们都能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但在战火之中,又有几个富豪商绅不被波及的,郭建英的祖父当年虽然是富甲一方的富商,但是到了郭建英这一代却俨然已经沦为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了。
如果不是因为家中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急需用钱,相信郭建英也不会拿出这张从祖父那里传下来的借据了。
而这件事也很快地引起了山西当地政府的重视,政府并没有认为郭建英是在胡闹,而是找到了这方面的专家对这张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的借据进行了仔细的检查。
经过仔细的检查这张借据上的字迹都是真实的,没有经过任何的人为的修改。
通过这张借据,专家也立马认识到了郭建英祖上应该是有一些财力的,连忙询问:你的父亲是谁?
借条上的信息和内容的真实性都得到了认可,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市场上早已经不再流行流通法币了,于是当地政府按当时的汇率进行了汇兑计算,将这1100万的法币汇兑成了8万人民币还给了郭建英。
同时将这张借据收回进行收藏,以借此勉励更多的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激励更多的人不要忘记那段炮火连天的战争岁月之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国家英雄。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恩和帮助也是相互的,在战争年代之中,郭建英的祖父毫不犹豫的拿出了自己的家当来帮助当时身陷囹圄的前线战士,而在今天,当郭建英的后代遭遇到困难时,党和政府也毫不犹豫的伸出了援助之手。
也正是因为中国军民团结一致,中国才可以在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我们才可以获得今天的美好生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