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化粮仓·农家书屋③丨攸县农家书屋创造者夏昭炎:用书籍温润一个个“小乡村”

02:35

编者按:一间农家书屋,一座精神粮仓。农家书屋是全民阅读在农村的主阵地、大平台。11月13日至23日,“阅读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第二届岳麓书会在湖南举行。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文化粮仓·农家书屋》系列报道,与你一起走进湖南14间独具特色的农家书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毛雨浓 邓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文建美 吴思静 廖轩仪 通讯员 刘晓聪 黄星 攸县报道

初冬田地不空闲。匆忙吃过午饭,夏世文忙里偷闲,翻看起一本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书,确保来年增加收成。“现在种水稻,技术是关键。”到高桥农家书屋阅读,或者借了书带回家看,已经成了夏世文平日里的习惯。

思乡情切 教授回乡躬耕“文化田”

今年88岁的夏世文,家住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高桥农家书屋,是攸县首个农家书屋。“以前只种了几百亩水稻,现在扩大到了一千多亩,还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夏世文如今是种菜的好手,“干一行爱一行,我常去农家书屋看种植方面的书。”

走进高桥农家书屋,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世界名著、法律知识等书籍。“现在有2万余册书,可以来书屋读,也可以登记后拿回家看。”创办者夏昭炎拿出厚厚一本借阅登记名册,“农业技术方面的书,乡亲们最喜爱。”夏昭炎说,村里种植户比较多,农闲时,大家会到书屋来选书看书,琢磨种菜门道。

今年88岁的夏昭炎是湖南科技大学原文艺学教授、全国道德模范。2004年初他罹患胃癌,胃被切除四分之三,术后思乡情切,就同老伴杨莲金回到了故乡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言传身教 用书籍帮助村民打开“外面世界”

“那时候,乡亲们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除了餐桌就是牌桌,一打一整天,还有不少留守儿童凑在牌桌旁。”夏昭炎深深感受到村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心底对文化的渴望。他决心行动起来,为家乡“种文化”。

在村里祠堂边有一处闲置多年的旧房子。夏昭炎将房子买下来,修缮一新,再搬来一些桌子、板凳和家里的书籍、报纸。2009年4月,书屋开张了。老伴杨莲金挨家挨户邀请:“明天都到书屋来看书吧。”第二天,陆陆续续来了十多位村民。大家挤在一起,翻书看报。看到这一幕,夏昭炎夫妇心里十分高兴:“我们就是想让乡亲们多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乡村外面的生活。”慢慢地,来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房子空间不够了,夏昭炎继续修葺老屋,搭建风雨棚,设立阅览室、学习室和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并发动自己的学生亲友为书屋捐赠书籍。为方便其他村孩子看书、借书,夏昭炎创造性在临近其他村陆续开办了6个书屋分点,让图书在每个点进行“漂流”,发挥了最大的效益。孩子来看书,大人也跟着来了,几个村的读书风气变得越来越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夏昭炎总说,只要自己还能动,就应该去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现在,村里打牌的少了、看书的多了,进饭馆的少了、进书馆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团结互助多了。“现在我们经常在一起看看书,听听课,生活得很快乐,病痛少了,邻里关系也更好了。”村民们都说。同时,在夏昭炎这位“新乡贤”的影响带动之下,全县掀起了一阵学乡贤、敬乡贤、崇乡贤、当乡贤的热潮。

从“田间”到“书本”,家乡面貌一天天在改变。截至目前,攸县共建设农家书屋626余个,培育新乡贤近3000名。“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中找到快乐,对我而言,就是最幸福的事”。夏昭炎说。

如今,在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社区,提起夏昭炎,村民们都很敬重。不仅仅因为夏教授是当年村里考上大学的“状元郎”,之后又成为大学教授,更因为他退休后回归家乡,没有关起门过自己的小日子,而是事事牵头,尽己所能造福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