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个月中美关系的最大变数,在于美国对台湾大选的干预程度。对美国来说,如果它想继续打台湾牌,就不会希望国民党上台,因为国民党倾向于在大陆和美国之间维持平衡,而不是像民进党那样全力配合美国反华政策。为了继续推动印太战略,美国有足够动力介入台湾大选,帮助民进党继续执政。

中美关系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莫过于台湾问题。如果美国介入台湾大选,那中方必然不能容忍,中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被冻结甚至化为乌有。

回溯过去一年的中美关系,可谓一波三折。

去年11月—今年1月,在巴厘岛会晤后,中美出现了缓和的势头,两国财长进行了建设性会谈,布林肯也在筹划访华事宜。

2月—4月,由于“气球事件”,中美关系急转直下。随后,蔡英文窜访美国并与美国众议院议长见面,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

5月—7月,随着“蔡英文窜美”事件逐渐淡化,中美重新进行接触,6月份布林肯访问中国,开启了美国官员访华进程。

8月—9月,受“美日韩戴维营峰会”、“赖清德过境美国”等地缘事件负面冲击,中美关系再次陷入低潮,G20峰会未能实现元首会晤。

10月—11月中旬,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战略重心暂时转移至中东,在台海问题上做出让步,中美接触的进程明显加速,为APEC会晤创造条件。

所以说世事难料,“气球事件”使中美关系急转直下,中东局势则成为中美缓和的催化剂,很多事情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自拜登上台以来,美国国会和内阁在对华政策上出现明显的路线之争。

美国国会(特别是众议院)属于对华“决战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会激进派主张通过对华极限施压,引爆台湾问题,在台海复制乌克兰模式,通过这种方式跟中国硬脱钩,另起炉灶重新划分国际秩序,利用军事手段遏制中国崛起。这个方案属于跨党派共识,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美国民意,而且众议院比参议院更激进,因为众议院议员任期仅为参议院议员1/3,因此更容易迎合民粹。可以发现,佩洛西窜访台湾、《台湾政策法案》、气球事件、蔡英文窜美均是国会一手推动,目的就是倒逼中国强硬反击,让中美陷入敌对。这些观点代表了国会大部分议员的主张,属于对华“决战派”。

拜登内阁属于对华“竞争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之下,拜登内阁更倾向冷战模式。白宫清楚中美体量相当,美国很难靠毕其功于一役的办法扼杀中国。因此拜登内阁主张对中国实施长期围堵和封锁,以时间换空间。为了避免通胀失控,拜登内阁用“去风险”代替脱钩,在非科技领域与中国保持合作。在科技领域则采取“小院高墙”策略,精心挑选了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这三个关键行业对中国进行“卡脖子”,通过拉实体清单等方式限制中国产业升级空间,重塑全球供应链。不仅如此,美国还大肆炒作台海地缘风险,目的在于配合美联储加息引导外资撤离中国,戳爆地产泡沫,让中国长期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按照拜登内阁的设想,只要熬到中国老龄化时期,美国就不用担心GDP总量被中国超过,维持其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这些观点代表了美国技术官僚的主张,属于对华“竞争派”。

拜登对冷战模式可谓得心应手,但这种策略的弊端在于容易引起冲突。拜登充分吸取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和德国同归于尽的教训,因此不愿卷入与中国的战争。尽可能避免大规模热战也是美国外交精英和商界人士的共识。

拜登执政前两年,美国国会“决战派”和白宫“竞争派”一直在争夺对华政策主导权,这使美国外交政策出现剧烈摇摆。但今年以来,由于国会分裂,两党分歧加剧,众议院议长权力被削弱,拜登政府获得了主导对华战略的权力。

可以发现今年下半年美国官员密集访华,但这是否能视为美国对华缓和的信号呢?答案是否定的。

拜登的对华战略,按照白宫的说法,叫做“有管理的竞争”,以竞争为主,以管控竞争为辅。竞争是战略性的;管控是战术性的。过去半年美国官员之所以密集访华,主要有三个目的:

1、安抚国内亲华势力和部分盟友。美国商业界人士希望继续与中国做生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不希望中美走向脱钩,拜登需要关切这种需求。

2、服务于美国选举周期。2024年美国将迎来选举,不出意外的话仍是川普和拜登对决。民主党希望在美债和通胀问题上与中国寻求合作,避免选情失控。

3、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给中美关系“加护栏”。拜登内阁希望与中国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避免两国之间出现战略误判,防止因为局势失控而引发冲突。

拜登最希望看到的中美关系,是在美国划定的范围内竞争。美国既想对中国进行打压和遏制,又担心引起热战。所以需要保持沟通,实现“有管理的竞争”。

因此6月—9月美国官员密集访华,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缓和,更多只是保持沟通。美国并没有拿出缓和的诚意,中美关系也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地缘上两国甚至出现恶化迹象,比如剑指东亚的《美印联合声明》、带有阵营对抗性质的美日韩戴维营峰会、美方频繁的对台军售等。中美关系最大的风险是地缘问题而非经贸问题。正因如此,三季度外资依然不看好中美关系,呈流出趋势,可谓用脚投票。

但10月初发生的巴以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美关系的进程。美国众议院议长被罢免后,哈马斯利用美国政治混乱的窗口期对以色列发动袭击,不仅给以色列造成近几十年来最重大的伤亡,还破坏了沙特和以色列建交的计划。

中东局势恶化让拜登政府焦头烂额,一旦处理不慎,无论是得罪亲犹势力还是得罪产油国,都会导致拜登输掉2024年选举,就如同2020年新冠疫情之于特朗普一样。巴以冲突发生后,拜登迅速访问以色列,要求以军推迟地面进攻时间,给以色列踩刹车。不仅如此,美国还联合盟友发表《G7联合声明》,施压以色列暂时停火。巴以局势短期内得到控制,油价也高位回落,作为代价,战后内塔尼亚胡很可能会下台。

美国航母实时分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伊朗出兵,美国紧急向中东部署两艘航母,其中“福特号”航母部署在地中海东岸,威慑黎巴嫩和叙利亚;“艾森豪威尔”号航母于近日抵达波斯湾,用于胁迫伊朗。在构建了“双航母”威慑体系后,伊朗暂时放弃了直接出兵的计划,通过支持真主党和也门胡赛武装等方式跟以色列打代理人战争。值得一提的是,巴以冲突后,美国也紧急在台海附近部署了两支航母战斗群,目的是为了防止中国大陆利用这一机会收复台湾。

以军遭遇哈马斯顽强抵抗,目前仅占领加沙郊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如何,巴以冲突长期化是必然趋势,以色列在发动进攻一个月后,目前仅控制加沙城郊,市区仍被哈马斯掌控。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灭,其“中东小霸主”的形象也近乎破产。尽管拜登希望撤出中东,但随着什叶派阵营的介入,以及共和党等亲犹势力的施压,拜登也只能硬着头皮向以色列提供支持。这样做的代价是非常大的,美国与中东逊尼派盟友的关系受到冲击,拜登也遭到美国摇摆州穆斯林选民的谴责。

更关键的是,巴以冲突使美国战略重心被迫转移至中东,为了避免三线作战,美国只能暂时向中国妥协。拜登希望中国劝说伊朗保持克制,否则一旦伊朗与以色列爆发冲突,油价会大幅上涨,这对民主党选情有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虽然美国国会通过临时支出法案,将财政预算的审批分别延长至明年1月和2月,但美国政府关门的风险依然存在。自新议长上台以来,国会连援助以色列的法案未能搞定。资历很浅的新议长很难满足共和党保守派要求削减开支的诉求,美国国会将陷入漫长的内斗之中。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以色列已经陷入战争泥潭,短期内巴以冲突不太可能结束,这将为我国创造3个月左右的战略缓冲期。

巴以局势也对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产生间接性影响。中方外长多次强调,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红线,美国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缓和的前提,巴厘岛到旧金山不是自动驾驶。然而,在巴以冲突前,美国在台海问题上非常强硬,不顾中方反对加大向台海军售力度,允许赖清德在美国过境,屡屡破坏“蓝白合”的成型,这使中美关系一直未能取得实质进展。

美国在台协会主席强调不支持“台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巴以冲突后,美国对华态度明显软化。10月19日,也就是拜登访问以色列的第二天,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亲赴台湾,公开宣称美方不支持台独,并呼吁两岸展开对话。罗森伯格曾担任布林肯的幕僚长,她此番言论主要是为了安抚大陆。不仅如此,白宫还暂停了对台军售。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有所后撤,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方底线诉求,为APEC会晤创造条件。

台湾地区选举民调支持率走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值台湾选举关键期,美国的态度对台湾大选产生了意外的影响。罗森伯格的言论,被台媒解读为不支持民进党的台独纲领,认可国民党加强与大陆对话的主张。蓝绿支持率出现逆转,国民党的支持率从26%提升至30%,民进党的支持率则从37%下降至34%,蓝营士气得到极大提振。

领带的颜色反映了各自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利用这一机会,与大陆维持良好关系的马英九趁机穿针引线,抛出了“全民调”的初选方案,促使民众党接受了国民党的整合方案。11月15日,就在中美举行会晤的同一天,国民党和民众党就“蓝白合”问题达成六点共识,按照内部协定的方案,侯友宜担任正职,柯文哲担任副职,竞选成功后国民党掌握组阁权,民众党掌握立法院。民调只是走个过场,蓝白合成功后郭台铭自动退选,协力下架民进党。

如果“蓝白合”真的能成功的话,那对两岸关系乃至东亚局势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蓝营胜算大约60%左右,如果明年蓝营能胜选,那台海的主动权会掌握在大陆手中,美国则失去打“台湾牌”的机会。

因此从巴以冲突一直到11月中旬,中美关系都处于良好互动的状态,如果美国真的愿意放弃介入台湾事务的话,中方是愿意跟美方积极合作的。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内部分裂,中方对美国各势力区别对待。最近半年,比尔盖茨、布林肯、基辛格、舒默、比尔盖茨在访华的时候都获得超高规格接待。为什么会这样呢?

比尔盖茨代表美国商界,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希望跟中国做好生意,主张对华接触。接待比尔盖茨,可以有效推动中美民间交流。

布林肯不仅是国务卿,还有总统特使的身份,直接代表拜登本人。接待布林肯可以为后续美国官员访华铺路。

基辛格是中国的老朋友,对中美建交做出很大贡献。对于他的来访,自然应该礼遇,释放与美国接触的意愿。

舒默虽然是反华人士,但他是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当前美国共和党控制众议院,民主党控制参议院,在国会普遍反华的情况下,跟舒默保持沟通,可以减缓国会反中法案的出台。

最容易被忽视的其实是加州州长纽森,很多人对超高规格接待纽森感到惊讶。事实上,这样做非常有远见。

纽森(左)和德桑蒂斯(右),分别被视为拜登和特朗普的接班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美国选举大概率还是拜登和川普对决,但他俩都太老了,等到2028年,美国大选很可能是加州的纽森和佛州的德桑蒂斯之间的较量。因为美国总统通常需要具备强势州州长或参议员履历(川普除外),前者擅长搞经济,后者擅长搞外交。在民主党和共和党年轻一代政客里面,只有纽森和德桑蒂斯是最符合条件的。

加州是美国最富裕的州,如果跟其它国家比的话,加州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无论是信息产业还是新能源,加州都冠绝全球。不仅如此,加州与中国贸易联系极其密切,本土还有大量华裔。因此加州不仅是深蓝州,跟中国的关系也很不错,作为本土人出身的加州州长,纽森对中国的看法相对积极,主张与中国合作,反对和中国脱钩。相比之下,德桑蒂斯作为共和党保守派,主动对中国实施严厉制裁,甚至提出要让中国企业在美股退市。德桑蒂斯在保守程度上接近川普,但在斗争水平上远甚于川普,因此他也被视为“理智版川普”。毫无疑问,2028年美国总统究竟是是纽森还是德桑蒂斯,将关系到未来中美关系走向。

虽然纽森在加州拥有很高人气,但他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只在地方干过,缺乏国会和外交经验。相比之下德桑蒂斯既有众议院履历,又出访过多个国家。巴以冲突爆发后,佛州第一时间向以色列提供支持,甚至对伊朗发动制裁。在外交舞台上德桑蒂斯一度比纽森活跃得多。

但中国对纽森的超高规格接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纽森的外交形象,毕竟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地方官员被超级大国给予最高礼遇,光这一点就值得纽森写在简历里面。过去纽森在外交领域与德桑蒂斯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如今这一差距已经被抹平。这相当于中方为亲华的总统候选人背书,为2028年美国大选提前铺垫,如果届时纽森真的能当上美国总统,那至少可以给中美关系设下限。此举相当于吕不韦投资秦国公子子楚,正所谓奇货可居。

按照正常的剧本,本次APEC会晤后,中美预计会在财政和货币政策上加大协调力度。事实上,美国经济数据可以进行技术性调整,比如修改统计口径和观测区间。也就是说美国经济数据并没那么客观,其走势会受政府影响。如果中美真的能缓和,美联储未必要坚持继续“鹰”下去,美国货币政策可能会阶段性转向宽松,人民币汇率有望得到支撑。在外部形势缓和的背景下,中国的财政空间也能更积极些,这对稳经济有很大好处。

不过正如前文所说,中美关系的核心是处理好台湾问题,台海形势一旦有变,中美缓和就无从谈起。

11月15日,柯文哲接受了当副手的安排,决定冲击议长位置,辅助蓝营下架民进党。

然而到了11月19日,柯文哲突然翻脸不认账,咬死民调统计误差的问题,拒绝接受国民党整合。为什么仅隔了4天,柯文哲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向呢?事实上,统计误差只是借口,作为医学博士,柯文哲最开始就清楚让3个点的含义。“蓝白合”之所以破裂,主要有两个原因:

1、民众党强硬派不愿接受“蓝白合”,因为一旦形成“候柯配”,民众党会失去大量政党票,在立法委的席位也会减少4席以上,这意味着很多民众党人士就选不上议员了。为此,民众党强硬派要求国民党在立法委问题上妥协,“礼让”民众党4-5席,这遭到国民党言辞拒绝,毕竟国民党立委席位也不多。事实上,如果按原有方案实现“蓝白合”,柯文哲可以获得议长的身份,但民众党其它成员一无所得,相当于以牺牲民众党整体利益为代价成就柯文哲个人前途,这是民众党强硬派激烈反对“蓝白合”的原因。

2、美国介入。就在国民党和民众党达成共识的第二天,美国在台协会(AIT)打电话给柯文哲,对蓝白合进行“关切”,并鼓励柯文哲独自参选。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的态度是压垮“蓝白合”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如前文所说,美国绝不希望蓝营上台,在APEC之前美国之所以在台湾选举问题上表现出一碗水端平的姿态,更多是为了安抚大陆的情绪,为中美会晤创造条件。但在此之后,美国迅速暴露出介入台湾大选的真实动机,可谓翻脸不认人。

民众党强硬派的反对,以及美国的干预,最终使柯文哲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撕毁协议,跟国民党玩起文字游戏,拒绝履行“六点协议”。两岸期待已久的“蓝白合”功亏一篑,如果未来不出现弃保效应的话,民进党的赖清德有可能“躺赢”。不仅如此,由于蓝营和白营在扯皮过程中吃相过于难看,可能会流失一部分政党票。如果明年的选举民进党同时拿下行政口和立法院,情况会更糟糕。

当前来看,台湾选举形成了民进党、国民党、民众党三脚督的局面,在亲大陆还是亲美国的问题上,各党派有不同立场,这点可以从各自副手人选看出来。

赖清德的副手有美国血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赖清德选择的副手是萧美琴。萧美琴有一半的美国血统,在日本出生,在美国接受的教育。长期担任台当局“驻美代表”,曾一手推动佩洛西窜访台湾。萧美琴深受美国信任,与白宫和国会都维持良好关系,被美国视为在台代言人。不仅如此,萧美琴与日本关系也很密切,加入了所谓“台日政治精英会”。由于其一贯的台独主张,萧美琴被大陆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多次成为制裁对象。赖清德选择萧美琴当副手,就是铁了心走亲美路线,反正萧美琴本身就是美国人,民进党相当于邀请美国“共治”台湾了。

柯文哲的副手曾有美国国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柯文哲挑选的副手吴欣盈,在美国出生,在美国长大,长期拥有美国公民身份,嫁给了白人。吴欣盈是富二代,家里面有日本背景,她本人曾在华尔街任职。毫无疑问,柯文哲选吴欣盈当副手,是给美国交的投名状,也是对AIT支持自己独立参选的报答。柯文哲本身是以绿营身份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期间从未承认过“九二共识”。即便民众党上台,两岸关系可能也好不到哪去。

侯友宜的副手反对台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侯友宜的副手赵少康是从大陆迁台的国军后裔,在台湾接受的教育,在蒋经国时期担任台北市议员,后来由于跟李登辉有矛盾,出走国民党创立了“新党”,并与陈水扁角逐台北市长选举。在输给陈水扁后,赵少康放弃从政,投身媒体行业,创立“少康战情室”等时政评论节目,在台湾很有人气。相对来说,赵少康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呼吁两岸对话,属于“深蓝”。很明显,国民党选赵少康充当副手,既是为了笼络选民基本盘,也是给大陆的一种表态。

总体来看,2024台湾大选,是亲大陆政党和亲美政党之间的角逐,最终的选举结果将决定两岸关系乃至中美博弈走向。

那国民党就真的没有翻盘机会了吗?不一定。

台湾各候选人在不同阵营的支持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发现,大部分柯文哲的支持者,是中间选民,一部分是浅蓝,另一部分是浅绿。也就是说,如果柯文哲单独参选,不仅会分流蓝营的票,也会分流绿营的票,只不过分流蓝营的票会更多些。

在“蓝白合”闹剧之前,大部分浅蓝都支持柯文哲,觉得他能为台湾政坛带来积极改变。但柯文哲赖账后,以及三方会谈上的失态,使一部分浅蓝对柯文哲的支持出现动摇。毕竟台湾有6成选民希望下架民进党,很多人对“蓝白合”抱有期待。但本次“蓝白合”破局,柯文哲被视为罪魁祸首,他的反复无常得罪了很多浅蓝,这部分人可能会改投国民党。

另一方面,浅绿并不希望民众党与国民党合作,“蓝白合”破局后,这部分浅绿依然会继续支持柯文哲。也就是说,本次“蓝白合”闹剧,会使一部分浅蓝改投国民党,但并不会导致浅绿改投民进党。

如此一来,“蓝白合”闹剧对国民党未必就是利空,柯文哲参选对蓝营的分流效应在下降,对绿营的分流效应维持不变。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比拼,部分回到蓝绿对决的模式。

因此未来国民党的最优策略,不是去找民进党麻烦,而是猛锤民众党,把民众党推向亲美反陆的方向,尽可能从民众党手里抢浅蓝的票,并让民众党吸收浅绿的票。如果这招能成的话,民众党参选对国民党选票的冲击就会大幅下降。

另一方面,国民党也要尽可能巩固深蓝的票仓,目前来看这点它做得比较到位。一方面让韩国瑜位列不分区立法委第一名,另一方面把赵少康提拔为副手,这两人口才都很好,人气旺盛,有一批铁杆粉丝。虽说国民党有内斗传统,但本轮选举朱立伦也算是下了血本,把自己的人都排到后面去了。

再一方面,民众党虽然民调支持率很高,但民调支持率≠真实得票率。民众党的粉丝很多都是年轻人,他们很多在大城市打工,投票得回原籍,来回很折腾,投票率一直很低。而且民众党的支持者大部分是中间选民,本身就很摇摆,随时都可能跑票。反观国民党,有很多“脚桩”可以拉票,政党资源丰厚,足以形成“小鸡带母鸡”的效应。事实上,民众党虽然有“空战”的优势(网络宣传),但国民党却有“陆战”的优势(线下拉票),后者更容易转换为实际选票,因此国民党要求民众党比民调的时候让3个点是合理的。

民众党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竞选资金匮乏,选举是场烧钱游戏,毕竟要到处打广告。根据估算,本轮选举民众党至少要消耗4亿新台币,目前柯文哲仅募集了2亿,还有一半的缺口。按照柯文哲之前的想法,他希望跟郭台铭合作,提拔郭台铭底下的人当副手和立法委员,换取郭台铭承包剩余的竞选经费。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民众党和郭台铭合作并没那么顺利,竞选资金仍是大问题。

因此对国民党来说,目前的关键问题在于拉拢郭台铭,不求郭台铭支持侯友宜,只要让郭台铭不给民众党打钱即可。如果民众党没钱,它的竞选活动就没法开展下去。除非美国暗中给民众党打钱(这个是很有可能的),否则民众党的实际支持率会被国民党拉开差距。

因此未来两个月国民党要做的就是:1、猛锤民众党,使其浅蓝选票回流;2、巩固深蓝基本盘;3、拉拢郭台铭,避免民众党获得竞选资金。

只要这三点能做到,国民党依旧有翻盘可能,概率15%左右,略高于国足世界杯预选赛出线概率。

另一方面,在本次“蓝白合”过程中,马英九和郭台铭都做出一定贡献。马英九是“蓝白合”的牵头人,他的功绩世人皆知。但郭台铭却饱受指责,认为他是故意出来搅局,其实不然。

正如文章所说,郭台铭参选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给国民党拆台,而是为了促成“蓝白合”,因为他参选后拉低了民众党支持率,使柯文哲愿意“蓝白合”问题上妥协。如果郭台铭能逼退侯友宜,整合柯文哲,那他将重新回归国民党,以蓝营共主的身份参加选举。如果他参选后柯文哲与侯友宜合作,那郭台铭将主动弃选,并宣称自己是推动“蓝白合”的最大功臣。

郭台铭确实有私心,他想搏一把大的,赌自己能成为蓝营共主。但他也保留了促成“蓝白合”的公心,这二者并不矛盾。从他提名赖佩霞当副手就可以看出,郭台铭一开始就做好了弃选的准备。他的退出,使蓝营保留了翻盘的微弱机会,毕竟郭台铭的支持者蓝>绿。

今年以来,中国在地缘博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比如3月份成功促和沙特和伊朗,使伊斯兰世界可以共同对付以色列,在中东围魏救赵。再比如10月份利用巴以冲突的窗口期迫使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差一点就促成“蓝白合”。只可惜美国不讲信用,嘴上答应不干预台湾局势,结果中美会晤后第二天就介入台湾大选,怂恿柯文哲独立参选。作为反制,我国可介入巴以局势,打击拜登选情,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事实上,当前的中美关系很难被定义为缓和,更应该叫接触、沟通、降风险、而且这种接触是战术性、暂时性的,美国虽然承诺不干预台湾选举,但当“蓝白合”出现苗头的时候,它很快就反悔了。不仅迅速介入选举,还打算给台湾提供新一批军售。当下来看,巴以冲突仍在持续,美国所释放的和解姿态更多只是缓兵之计,它害怕中国介入巴以局势,希望能留足时间优先解决中东问题。一旦未来哈马斯被消灭,腾出手来的美国仍会转向对华强硬,对中国进行地缘+经济双重遏制,该拉的实体清单一件都不会少,印太战略也会继续推进。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虽然加沙人民节节抵抗,但在武器绝对差距面前,以色列赢得战争只是时间问题,巴以冲突可能会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逐渐平息。伊朗等什叶派国家虽然想参战,但无奈美国两艘航母战斗群部署在中东,锁死了伊朗行动空间。至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如今正沉浸在成功申办2034年世界杯的喜悦之中,巴以冲突的舆论热度被压了下去。说来也是耐人寻味,国际足联公布沙特承办世界杯的时间,正好和巴以局势升级的时间撞在一起,很难说没有故意帮忙压热搜的动机。无助的巴勒斯坦人,在失去逊尼派同胞的支持下,只能独自对抗以色列了。

总之,对中美关系不能抱太高期待,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出尔反尔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美国对华遏制的战略始终不会改变,区别只在于是通过引爆台海风险硬脱钩,还是通过冷战模式渐进式脱钩。虽然后者更可控,但也更具迷惑性,容易让人产生误判。还是那句话,不能看它说了什么,而是要看它做了什么。自APEC以来,无论是美菲南海军演,还是介入台湾选举的举措,都反映出美国并没有真心缓和的诚意。处理中美关系,依然要在斗争中寻求共存。

未来两个月全球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台湾选举,蓝营获胜意味着和平,绿营获胜意味着战争,这是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美丽的宝岛,究竟是成为和平的桥梁,亦或是21世纪的萨拉热窝,就看岛民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