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声乐训练中“点”和“气”的重要性

气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人类发声的基础和来源, 我们是通过身体内腔的气流带动声带进行震动来发出各种各样、高低不等的声音。因此把气息说成歌唱之本一点都不为过。查阅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著述, 作者们无一不认为气息的训练是歌唱的基石。与此同时, 气息不仅让我们有声可发, 它同样还是保证声音稳定与优美的前提条件。没有了气息的支撑, 我们的声音就会显得单薄至极, 苍白无力。这样的声音不仅算不上好听, 甚至长此以往还会对演唱者的声带造成巨大的破坏。

在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出悠扬悦耳声音的情况下, 接下来的一步是要掌握声音的共鸣, 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声音共鸣的集中“点”。在某种程度上, 歌唱中的“点”可以理解成演唱者气息所在的位置。如果说没有气息, 会造成歌者用不上力的尴尬情况, 那么找不到“点”则会让我们在唱歌的时候乱用力, 从而造成所发出声音缺乏通透性甚至产生失真。在技巧训练过程中, 歌唱者往往为了追求音量, 加大喉部力量, 造成声音散、白等扭曲声音形象等现象, 致使声音没有艺术感染力, 关键他们是对面罩共鸣“点”没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

由此看来, 只有掌握“气”与“点”的技巧, 才能让我们的声乐表现技巧更上一层楼。

二、声乐训练中“点”和“气”的辩证关系

正如我们永远无法说清楚这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后有蛋, “气”与“点”就像一对亲密的孪生兄弟, 是我们声乐练习中的永远无法切割的综合体。虽然在歌唱训练的不同阶段, 我们可能会有所侧重对高音区的头部共鸣技巧加以特训。但即便如此, 在此过程中气息一样在起到支撑的作用, 否则我们的高音就是拉扯声带喊出来的结果, 长此以往必然会给嗓音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严重的灾难。

例如, 我们在演唱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时候, 按照美声唱法的要求男高音的歌声必须兼具穿透力和厚度。这就要求声音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找到正确的共鸣点, 同时又要要求声音在不要掉下共鸣点的基础上有充分的气息支持。

三、声乐训练中“点”和“气”的训练方法

(一) 通过腹式呼吸加强“气”的训练

我们平时正常的呼吸方式是利用胸腔进行气体的交换, 而由于胸腔气体的量太少, 不足以对歌唱过程中的声音提供足够的支持, 因此这种呼吸方式只适合于平常的讲话, 无法胜任歌曲演唱的需要。为了讲我们呼吸过程中吸进来的空气能够数量多并保持的时间长久, 我们要进行更为“深入”的呼吸。这种方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腹式呼吸, 它是将气体吸到胸腔以下, 利用横膈膜始终保持一种打开的状态, 从而控制气息的进出, 完美的支撑住我们的发声。

在训练腹式呼吸的过程中, 我们要站立, 注意保持身体姿势自然放松, 上身挺直。当你吸气的时侯, 保持自己的腹部逐渐的鼓起, 吸气的位置要深, 而动作要缓慢。训练吸气时嘴巴一定不能张开, 让自己强制用鼻子吸气, 不可以耸肩, 保持眼睛正视前方。许多人习惯于仰头唱歌, 这样会拉扯到我们的喉咙, 让声带紧张也无法保证气流的正常通过。

(二) 通过找“点”训练声音穿透力

不管是意大利古典唱法还是我国的民族唱法, 都要求声音洪亮有穿透力。找准发声的点不仅能够提高声音对环境干扰因素的适应性, 同时还能提高歌曲自身的美感与渲染能力。这种声音表现力要靠嗓音与气息的“聚焦”而形成, 并取决于声音的共鸣点的把握。在实际训练过程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演唱一些音域跨度较大的歌曲, 稳定气息, 尝试在高音部的头部共鸣, 中音部的鼻腔共鸣, 低音部的胸腔共鸣之间反复切换, 并充分体会应用共鸣点与气息支撑点的感觉。通过进阶训练, 让学生在高音区通过“点”向上继续找支撑, 以便完成假音、真假音转换的演唱。充分利用“关闭”的技巧, 让声音往额窦集中, 得到真声与假声混合的混音, 从而克服一般人在高音区声音细小、软弱无力的问题, 实现歌声的高度穿透力与感染力。

(三) 强化音乐欣赏, 借鉴名家经验

“点、气结合”的演唱方法所需要的技巧深厚, 难度巨大, 多听其他著名歌唱家的作品, 可以提升我们的乐感, 是一种非常好的借鉴。因此, 老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安排更多的声乐欣赏课程。声乐欣赏是指以具体的经典演唱作品为对象, 通过听和其他辅助手段来学习作者作曲的背景以及演唱者的表演经验, 并结合讨论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音乐, 从而将所学理论和演唱实践实际相结合的一种审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