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丨胡杨“新生”记

“团场的睡胡杨谷景区有几百棵枯萎的胡杨长出新叶,复活了!”近日,“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全媒体报道团队一行在一师十四团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件新鲜事儿。

枯树复活?这可是个新闻。带着疑惑与好奇,记者一行赶忙从十四团团部出发,驱车越过沙丘和戈壁,驶向睡胡杨谷景区。车刚停稳,众人迫不及待下车,都想看看“新生”的胡杨是怎样的。

然而,记者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观。漫漫黄沙中,一棵棵干枯的胡杨或直立,或斜刺,或横卧,千姿百态,雄浑苍凉。它们早已没了树叶,没了生命,“新生”的胡杨在哪里?

这时,景区讲解员徐克生走了过来,邀请大家乘坐观光车,到里面看看。

今年62岁的徐克生是土生土长的十四团人,退休后,来到景区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他告诉记者,睡胡杨谷是“塔河十景”之一。这里曾有大片的原生态胡杨林,因地处荒漠,胡杨逐年干枯,就像失去了生命般渐渐沉睡,所以被称为“睡胡杨”。

现在,它们苏醒了!

说话间,一抹绿色出现在众人眼前,只见一棵躯干遒劲、枝节交错的枯树上长着一团团、一簇簇鲜绿的树叶。

继续往前走,绿色渐渐变多,或是枯树上发出的新叶,或是沙地上长出的骆驼刺。它们散落分布,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却又如此令人心动。

“我第一次发现林中有了绿色时,别提有多激动了。”徐克生说出了众人的心声,“近几年,这里长出新叶的胡杨每年都在增加。”

已“死”的胡杨,为什么还会长出绿叶?

走进胡杨林深处,在一道人工挖掘的沟渠前,徐克生指了指前方说:“胡杨‘新生’的秘密,就藏在这里。”

这是一条长约13公里的引水渠,上游直通一师阿拉尔市塔南片区农业用水总排干十四团段口,田地里的“农业废水”通过引水渠被引入睡胡杨谷,经过缓慢渗透,使地下水位逐年升高,“沉睡”的胡杨根部得到水的浸润,终于重获生机。

记者从十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了解到,由于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十四团与十一团、十二团、十三团等团场都需要通过放水灌排的方式,把盐碱排走,排出的水便成了“农业废水”。

过去,这些“农业废水”直接排进塔克拉玛干沙漠。2021年,十四团党委为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团场绿化率,提出将“农业废水”排入睡胡杨谷。当年,该团筹措经费,挖沟造渠,为睡胡杨谷引入1000余万立方米“农业废水”。

“这样的水对生态有危害吗?”

面对记者的疑问,十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宋银涛说:“这些水只是盐碱含量比较高,并无工业污染成分,而胡杨耐盐碱,因此不会对其造成危害。”

在常年干旱少雨的沙漠边缘,十四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农业废水”再利用的新路子。

除了为枯木“解渴”,该团还与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合作,在睡胡杨谷景区西北侧的另一片“农业废水”排放处,实施了“内陆盐碱水域绿洲渔业模式示范”项目,通过发展盐碱水特色养殖,提高团场职工群众收入。如今,项目基地的罗非鱼、鲈鱼、石斑鱼已陆续上市。

“向绿而行,变废为宝,十四团把生态答卷写在了黄沙与碧水间。”宋银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