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分享了两篇疑似“在家里安装摄像头”的孩子写作业文章:

因为一句话,三年级娃写作业终于主动、不拖延了!可是……

孩子抗拒检查作业的原因,终于被我找到了!

从一开始对孩子不愿意检查、更正错题的态度不满,到发现其实是时机状态不对、换个清醒的精力充沛的时间再一步一步更正就好多了。

我真是万万没想到啊,还能有下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你们一个事儿哈,数学的书面作业,通常留的会是什么内容呢?

以我自己20年的学生生涯经验来看,这好像不该成为一个问题。

不就是学习过的内容、通过题目、作业来巩固嘛!

结果去了一趟三年级家长会,听数学老师介绍教学思路、孩子们的情况才知道:

周末的数学任务单、两页满满题目那个,竟然是——预习!!没学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师解释,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鼓励孩子们通过提前做题目、更有题感,能够带着问题来到课堂,老师也会根据课前批改预习任务单的情况,来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我天!我家小叶子从来也没说过啊。

我回忆了下,在发现数学任务单有错题、空题、我和她沟通时,她是挺云淡风轻、对做错题无所谓的样子,“老师会讲的。”但差点点燃我啊,什么学习态度?

可是从预习作业的角度看,没学过,有错题、有不会空在那的,不是太正常了嘛!甚至立马观感都不同了:没学过还做对了这么多啊?厉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篇文章里我提到,老天爷太灵了,要杀杀我的“傲慢”之气,让我不要有那么多居高临下、面对孩子的“我以为”,要让子弹多飞一会儿、了解孩子的角度是什么、真相是什么

结果真相还带进阶版的,这“打脸”的体验,真是太深刻了。

其实这也正常,没有家长想要故意去批评孩子,我们都是被自己过往的经验所影响、同时也束缚住的,就像开了自动驾驶一般,太习惯了,以至于觉察不到正处在“某种模式”里。

破除这些惯性带来的评判、误伤、先入为主,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问题发生、情绪升起时,为它腾出一个空间,先冷静下来,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去和孩子聊聊,你是怎么想的?发生了什么?

同时去看见我们内心的“洞”:为什么遇到某些情形时,会特别容易对孩子发脾气?为什么同样的情形,有的人就不生气、自己就特别生气呢?

——因为漫长的岁月里,我们都被植入过许多“信念”和“程序”:出错是不好的、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后果是可怕的、态度不端正是危险的……

于是,当你手里有把锤子,看谁就都是钉子。

这两天,我特别被一个消息触动:

马斯克的SpaceX星舰发射又失败了,几十亿美元的投入,结果上看,化为乌有。但马斯克一如既往地祝贺了SpaceX团队——

是的,是“祝贺”:

因为每次失败都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一次也比一次飞得远,祝贺的是进步,是知道这个事儿没办法一蹴而就会经历很多次失败、但依然充满热情地去改进去做啊!

回到和孩子相处,仔细想想,哪怕有再多行为、习惯看不过去,如果有心看向另一面,总能找出老多地方值得夸夸的:

哇、写字速度快了!知道自己收拾书包了!需要提醒的次数变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察某校,随意从每个班抽取了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

半年之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个学校,发现这18个学生长进很大,进步全都超过了一般的学生,后来也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也就是说,我们越是看见什么、期待什么,就更容易发生什么。

如果真的很困难,就去把情形推到一个极致:如果孩子是智力障碍、自闭、多动等特殊儿童呢?

我们一定会更包容接纳他们的‘缺点’、为他们的每一个微小进步而欢欣鼓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可以把顺序调一调呢,一样的要去改善毛病缺点,但鼓励肯定为先、比例更多,试试看,会发生什么呢:)

回去后我也小叶子聊了这个事儿,语气是轻松调侃、同时带着自我反思的:妈妈确实先入为主了,不过也有丢丢“冤”呀~

“宝贝啊,你讲了你的决定和想法,之后可以再多说一点‘为什么’吗?比如,妈妈,数学老师会再讲的,因为这个是预习。”

“不然你说说,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啊:‘妈妈,数学老师会再讲的,我就是不改;数学老师会再讲的,我自己就是不愿意思考!’”

“你说因为这个我说你了,你冤不冤?”

孩子乐了,“哈哈哈,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还挺逗,马上学会举一反三了

“下次我不想写作业,或者被你看见我没在写作业,我会说,妈妈,我现在不想写作业,因为我想半小时后写。”

“妈妈,我现在不想写作业,因为我很困,我觉得明天早上状态会更好;”

“妈妈,我现在不想写作业,因为我已经做好了计划,我知道时间的……”

“哈哈,是啊,这样咱俩根本就冲突不起来。”

嗯嗯,又学到啦!

我们少点输出、多点留白、让子弹飞一会儿;邀请孩子们可以多说说,把话说完整,让不同角度的真相浮出水面。

趁着娃还没到青春期、还愿意和咱聊,多敞开自己、蹲下来去和孩子对话吧,让孩子教导我们、触碰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

作者:吉吉。微信公众号「慢成长」联合创始人,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