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特任副研究员周慎在理教403室应邀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生同学做两场讲座。上午场的主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媒介、自我与世界”,下午场的主题为“AIGC与人道传播的协同演进——与人性共生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出席讲座。
在上午场,陈开和教授首先简要介绍并欢迎周慎老师回到母校,他鼓励同学们向优秀校友看齐,并强调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智媒介等前沿技术对新传学科的重要性,为周老师的演讲做好铺垫。
周老师引用麦克卢汉、尼采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观点,引出对语言、自我、生成式存在的探讨。他认为全球近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是不确定性的表现,而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能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成为新的发展动力。一系列数据表明AIGC在媒体、设计、教育等领域已被广泛应用,大模型也在召唤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学生应具备应对强人工智能的新能力。
随后,周老师谈到媒介间性和语言的相关问题,他认为语言连接人的存在和各种行为,掌握语言是机器模仿人的基础,也是人理解机器的关键。他以克里斯蒂娃的“生成文本”和“现象文本”等理论概念为基础,提出人类的文本被AIGC断代,形成新文本间性,文本生产逻辑因此改变。
周老师还列举了他主持创办的“大科学装置艺术文献展”和“AIGC创客训练营”两个实践案例,激发同学们对科学、媒介和艺术的想象力。最后周老师呼吁同学们重新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估,走出与技术的对抗思维,让AI更好地为自己所用。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向周老师积极提问,周老师一一答疑解惑。
陈开和教授最后发言总结。他感谢周慎老师的精彩演讲,指出要平衡生产与价值实现的效率问题,强调技术与人文结合中行动力的体现,鼓励同学们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拥抱技术、提升自我。
在下午场,周慎老师首先通过对Open AI公司管理层人事变动和中美领导人会晤的讨论,引出技术治理与人文理念的冲突和世界正处于大变局加速演进之中的技术发展大背景。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有学者提出人道主义技术的相关概念。周老师认为人道主义技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人道主义事业,有手机、社交媒体、数字地图、大数据分析、电子转账等形式。这些技术拓展人道主义工作空间,改善救援流程,能够帮助弱势群体、提高救援效率。
随后,周老师借用弗洛姆的思想探讨技术的人道化。他认为不仅要技术发展人性化,人也要有人道主义情怀;人需要在技术中需要激活个体,实现个人成长,持续自我启发改造;消费也需人道化,技术的发展需要重视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在技术中进行心理更新,培养为生命找到意义的内在动机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服务于人道的工具,它能逐步替代不同类型的“4D”工作(具体指肮脏、枯燥、危险和困难的工作)。周老师认为对AIGC的使用应将人类利益和价值放在中心位置,新技术让人类能够把精力投入到更富创造力的工作当中。
那么个人在AI时代如何自我实现呢?周老师强调要保持工作和生活的自主性,同时积极学习并掌握使用AI的相关技能,为工作找到意义和价值所在。
周老师接着举例AIGC的人道主义应用案例,如公益组织使用AI生成传播内容,用AI画作为残疾人亲密关系公益宣传,还有利用AI培训公益工作者等等。
最后,周老师作出总结。他认为AI实现对人存在状态的人道主义拯救,人的价值高于任何智能机器,要实现人与AI的混合共创,将AI带来的生产效率转化为人的价值实现效率。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合作 | 投稿
pcsdpku@163.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