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银纹——乌铜走银(完整版) | 美丽云南第三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永不消逝的银纹——乌铜走银(完整版) | 美丽云南第三季

云南乌铜走银,因制作时使用秘法炼制而成的贵金属材料“乌铜”以及独特的装饰手法“走银”而得名,是中华民族传统金属工艺的结晶,是云南独有的铜制纯手工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乌铜走银的历史

云南的乌铜走银为滇南石屏县的岳姓创制,至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据《云南省志·文化志》记载:“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为红河州石屏县岳家湾岳氏兄弟特创,历代独家经营。”清末,全国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先生曾赞誉石屏“乌铜器名驰中外”。

至清末民初,乌铜走银发展走向鼎盛,主要盛行香炉、酒具、灯具、饰品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据《石屏县志》记载,当时石屏岳家制作和售卖乌铜走银的分店从石屏开到了昆明,数量多达数十家;乌铜走银产品的年销量可达近五千件,且除了本省市场以外,部分产品还会远销港澳甚至海外。1956年,岳氏乌铜走银传人苏继承做了“昆明西山龙门”全景屏风两块,一块送北京国家博物馆,一块留在云南,是乌铜走银的代表性作品。

乌铜走银的传承与保护

2011年,乌铜走银凭借着独到精湛的制作技艺以及低调奢华的艺术品貌,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乌铜走银也在积极探索发展新方向,通过参展、举办座谈会、文化交流、推广活动等形式,宣传乌铜走银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关注度;组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传授乌铜走银技艺和相关知识;根据市场需求制作产品,提高其美感和实用性,增加市场竞争力。这使得乌铜走银受到更广泛社会人士的关注和重视,而仅存的乌铜走银匠人们在多方支持下也开始积极地探索乌铜走银传承发扬的道路。

乌铜走银的制作工艺

乌铜走银艺术效果独特,工艺质感细腻,其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亦十分复杂繁琐。大体有炼乌铜、打片、放样、下料、錾刻、走银、粗打磨、组装焊接、抛光打磨、捂黑处理等十多个工艺步骤。

乌铜走银的技术难点在于炼乌铜、走银,核心工艺在于錾刻、捂黑。主要用纯银银屑填充到錾刻图案的凹槽里,以“走”满为度。工匠最初用“吹管”以嘴吹火“走银”,后来用“老虎皮”和喷枪走银。经测试,乌铜合金的熔点大约在1030℃左右,而银的熔点为 960.8℃,二者熔点之差大约只有70℃,而工匠们正是依靠控制这小小的熔点差值,来保证走银工序的顺利进行。走银结束后,最为重要的步骤就是捂黑了,艺人们用手掌捂住制好的铜器,用手在乌铜器物的表面揉搓,加快乌铜表面氧化反应的发生进程,从而生成一层自然的黑色氧化膜,因不同人的掌心手液酸性程度不同等原因,不同的器物的黑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这样就有了黑白分明、古色古香的装饰效果。

乌铜走银的艺术特点

乌铜走银见证了整个滇南工艺品发展的历史兴衰,它凭借精致的外表和细腻的花纹深得人们的喜爱。银与乌铜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作品更加生动、立体和富有层次感。纯手工錾刻线条、花纹和细节栩栩如生。每一件作品表面呈现出闪耀的银色光泽,具有较高的反射率。这种光泽和反射效果增加了作品的视觉吸引力和艺术价值,使乌铜走银作品在不同角度下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

乌铜走银会随四季更迭、人物变化,呈现不同颜色、不同状态。乌铜走银工艺,分为两个系列,传世传家系列:以金永才制作的方鼎、香炉、花瓶、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为主;守正创新系列:代表为四芒星系列首饰、水母系列首饰、经典永恒对戒等。

乌铜走银的色彩主要以黑为底,银为纹样。除了“走银”,还有“走金”,走金的技术更难,金的熔点比银的高,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使其熔化和附着在乌铜表面,其工艺品与黑白搭配对比更为庄严,其金色的纹样也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乌铜走银传承人

自石屏岳家之后,还有三个家族传承了乌铜走银技艺,即官渡金永才大师、晋宁袁昆林大师和保山万光红大师。1982年金永才拜石屏乌铜走银艺人李加汝为师,系统学习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现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永才在昆明官渡古镇首创云南第一家非遗馆——乌铜走银传习馆,传承和传播乌铜走银技艺。

乌铜走银作为云南经典工艺文化的象征,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内涵,如今,在国家的支持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