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森先生讲“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正者,惟汉与明。”抛开民族性不讲,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颇具传奇色彩,真正演绎了一把从底层逆袭到顶层的神话。
想必朱元璋先生是极讨厌袁绍、袁术一类的人的,凭什么你们是“四世三公”,我这边就是八辈贫农?
你们钟鼓馔玉我这边就是撞钟讨饭?
你们一个个有名有字我这一个“八八”就打发了(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即朱八八,一说为重字辈)?
没有材料显示朱重八是含着玉玺出生早早就立志推翻元朝统治的,如果可以,他可能更倾向于过一种“二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似的生活。
从至正年的灾荒说起
关键词:至正 旱灾 淮河 黄河决堤
在朱元璋还叫朱重八的时候,不抽烟(没有),不酗酒(没钱),至于吃喝嫖赌估计就家庭情况来看也很难实现,算是老牌儿的良民,幻想着“放牛、攒钱、生娃、让娃放牛、攒钱、生娃”如此循环的日子,一家其乐融融然后终老一生。
元代统治不仁,日子可能过得苦点儿,可放眼周遭,除了地主、富绅,谁不是这么生活的?能忍就忍吧!
这样的日子一直到至正四年,苦日子终于到头儿了,因为日子没法过了。
自朱重八出生后,其生活的淮河流域一直有断断续续的天灾人祸,老朱家并没有被幸运之神眷顾,朱重八的嫂子、侄子乃至大姐一家都相继过世,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至正四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灾荒降临。
自开春起,先是大旱,接着就是蝗灾,进而瘟疫肆虐。如此三记重锤对老朱家打击尤为惨重: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因瘟疫去世;初九,大哥也因病不治身亡;不久,大侄子也夭亡;二十二日,朱重八的母亲陈氏病故。
半个月内朱重八痛失四位亲人,前一位亲人的头七还没到,后一位已经出殡了。更凄惨的是,老朱家根本没有土地去埋葬他们,切切实实的悲惨世界。
人死了终归要下葬,四月虽说未值盛夏,但尸身也不能一直放在家里。现在朱重八只剩下二哥了,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俩幻想他们一直为之服务的地主刘德可以施舍一些土地来埋葬亲人。
刘德表示,你的父母的确帮我办了不少事情,我也看在眼里,对你家人的遭遇我也感到很同情,但是要土地,不行!
不知道刘德在二十年之后是怎么认识自己的这一举动的,可能会后悔地狂甩自己大嘴巴子吧?最后,还是以前曾帮过老朱家的地主刘继祖提供了一块土地,朱氏兄弟才得以埋葬亲人。
“你帮过的人不一定帮你,帮过你的人一定会再帮你”,此时需插一句,最后夺取天下的朱元璋也没有忘记朱重八时代所受的恩惠,洪武十一年颁了《追赠义惠侯刘继祖诰》,乡间地主摇身一变成为侯爵,要知道刘基也不过封了个诚意伯(伯爵)而已,自此刘继祖荫及子孙。
哀民生之多艰
关键词:流离 无助 变动 导火索
死人的问题解决了,活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大嫂带着小侄子回了娘家,兄弟俩可没娘家可回,周边亲戚想了一个遍也没有可投奔的,没办法,挨吧!
一边打零工一边度日,实在没辙的时候,有人给朱家二哥出一主意,实在不行就让朱重八奔庙里做和尚吧,考虑到朱重八年纪尚小,投身寺庙也许是条生路。
于是未成年的朱重八有了人生第一份职业——僧人。尽管他在寺庙里没有享受到佛祖所说的众生平等,但起码有口饭吃,而且是自己辛辛苦苦乞讨来的,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四年。
老朱家的遭遇的确悲惨,然而在元代统治之下,像朱元璋一般凄惨的农民,又何止几家?
淮河流域在闹旱、蝗、瘟疫,北边就比较简单了,只是黄河决堤了,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历代的经验证明,黄河决堤绝无小事,经过朝堂上的一番争论之后,开始了修缮黄河河堤的工程,这一修,出岔子了。
元顺帝应该是郁闷的,因为相对于其他元朝皇帝来讲自己算是勤政爱民的。淮河被灾,下令赈济;法治不完善,颁行《至正条格》;黄河决堤了,听从宰相脱脱的建议去修治,真是你还要我怎样,要怎样?拨了款你们就老老实实地修黄河过日子嘛,哪来那么多事?
正如喜来乐所说:“这就好比一个人饿了,想吃窝头,吃一个,不饱。连吃了八个还是个不饱,吃到第九个,饱了。你能说他就是吃第九个吃饱的吗?”
顺帝倒霉就倒霉在他就是那第九个窝头了,前几任皇帝太能造,惹得民怨沸腾。帝国内部的问题已然是积重难返,靠顺帝亲政后几年的努力实在是于事无补,尤其是朝堂上的顺帝还无法掌控底下的官员,政令出不出得了大都都很难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