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嘟——滴——嘟——”……夜色中,一阵急促的救护车警笛声在汕头市一体育馆前响起,一名不省人事的病人被快速送上救护车。在送上救护车前,这名病人已经历经3次AED除颤和持续胸外按压;另一边,汕头市中心医院急救团队已经在急诊就位,准备病人到院后立即展开施救。这紧张一幕发生在11月20日晚,从病人发病起,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无缝衔接,及时挽回了这名病人的性命。记者从汕头市中心医院了解到,目前病人病情稳定,正在进一步治疗中。

当天21时15分许,一名羽毛球友在打球后与人聊天时,突然不省人事,身体倾倒,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庆幸的是,附近球场运动的人群中,刚好有数名医生,听到工作人员呼声后他们迅速响应。

“我们听到了马上就跑过去,立即展开施救!”汕头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加伟介绍,病人当时颈动脉没有脉搏,判断为心跳骤停,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于是他和同行的医生朋友们把病人放在平整地面,接替进行胸外按压。考虑到病人有恶性心律失常,于是他们向场馆工作人员要来了配置在场馆的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为病人除颤。

汕头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指派汕头市中心医院出车。21时16分,医护人员在1分钟内即备妥各类急救设备,出车前往现场救治。汕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郭舜奇介绍,120救护车上配备了机械式心肺复苏机,保障了车辆在快速行驶中也能高质量进行心肺复苏;而急诊重症监护病区(EICU)团队已在医院做好充足准备,为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体外呼吸与循环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也都已到位,准备随时参与抢救。

“我们与120联系,计算病人到达急诊的时间,我们提前迎上去。”当晚在急诊科接诊病人的发热门诊副主任赵贤武介绍,接到病人的第一时间,急诊团队立即展开救治,同时采集病史进行紧急评估。在循环按压近10分钟后,病人恢复窦性心律。根据心电图结果,病人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于是急诊团队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心血管介入团队立刻到场,准备进行介入手术,打通梗塞的冠脉。“开通冠脉是越早越好。时间就是心肌,每一秒都可以挽救病人更多濒死的心肌!”赵贤武介绍,从病人送入急诊大门到介入团队首次放入球囊打通梗塞血管用时仅30分钟左右,这远远快于国际约定的黄金“门球时间”90分钟。

急诊重症监护病区副主任卢森荣介绍,经过多科室的通力合作,病人病情稳定,神志恢复清醒。整体上病人预后良好,正在进一步积极治疗中。

从病人在场馆被及时发现异常,在场医生第一时间的判断与急救,工作人员取来AED除颤;另一边汕头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第一时间指派警情,汕头市中心医院快速出车,病人到院后各科室的默契合作。这一场紧急抢救,体现了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无缝衔接。汕头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副主任郭丹凤介绍,这也是自2020年汕头在人群密集、影响性较大的公共场所配备AED以来,首例使用AED成功拯救猝死患者的案例。目前,汕头全市已配置AED154台,当发现身边人心脏骤停时,群众可以通过“汕头AED”微信小程序或地图导航软件中第一时间导航取用AED,胸外按压配合正确使用AED可以大幅提高心跳骤停的抢救成功率。

郭舜奇介绍,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各方无缝衔接是病人能够及时挽回生命并取得良好预后的原因。他介绍,心跳骤停发生后,每过去1分钟,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将下降约10%,即抢救的时间窗口只有10分钟。更重要的是,当心跳骤停发生后的4分钟,脑细胞将因缺血出现不可逆损害,所以在4分钟内及时抢救对病人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有着“黄金四分钟”之说。

“我们呼吁社会公众,要积极参加急救技能培训,还要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敢于及时施救!”郭舜奇介绍,普通市民只要接受过专业的急救技能培训,都能够进行心肺复苏并使用AED,能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前展开施救。他介绍,目前汕头市各综合医院、120急救指挥中心、汕头市医学会等定期组织在汕头科技馆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班,他呼吁市民朋友积极参与,掌握急救技能。他鼓励每一名掌握急救技能的市民,在遇到他人心跳骤停时,要紧急伸出援手,敢于及时实施急救。他提醒,市民朋友在急救时也不用有过多顾虑,《民法典》184条明确了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